第41章 不必裝進畫框的風景(2 / 2)

在本書中,有較多篇幅追憶了姐夫的英容笑貌,這是深愛的祭奠,也是親情的溢流。對幸福家庭來說,過早失去親人本是非常痛苦的事,但阿姐用真愛與堅強戰勝了悲哀,沒有滯留在不幸的陰霾下,而是把握了自己的現實與未來,毅然赴美,去彼岸換了一種活法。這種自強不息的大度,決非一般女性能夠做到。為此,你千萬別以為阿姐是所謂的“女強人”,她隻是用剛毅與愛心捧起了不折不扣的賢良美德。

“文革”結束,恢複高考後,她的收入並無改善,卻主動承擔妹妹上醫學院的部分學費,在美國做訪問學者兩年,省吃儉用,回國時為學校與家人均饋贈了紀念物品。

父母退休後,本有退休金,為了提高兩位老人的生活質量,阿姐按期彙款,阿爸、媽媽一次次開懷笑稱:咱們“平分秋色”。

當媽媽臥病不起的時候,阿姐正在美國照顧兩個小外孫,她總覺得未能像弟妹們直接照顧媽媽盡好孝道,故每月寫一封信,寄一筆錢,從未間斷。

難怪媽媽對照顧她的阿姨說:“別關空調,讓它整天開著,一出汗就難受。”

阿姨說:“婆婆,電費好貴啊!你老人家就是不吃飯,把退休金全交了也不夠。”

媽媽笑笑,“你隻管開,這電費是有人包了的!”

阿姨打破砂鍋問到底,“哪個包了的?”

“大嬢!”媽媽無比自豪地說。

……

在父母的心裏,大女兒是有學問與專長的人,也是弟妹們的表率。有次回家過年,阿爸把我叫到一邊,鄭重其事地說:“不能讓你大姐洗碗,她不是做這種事的人。”

弟妹們都親切稱阿姐為“留學總設計師”。的確,阿姐喜歡讀書,也希望下一代學位更高、能力更強。為了孩子們出國深造,阿姐做了很多細致入微的工作,甚至把走出國門的經驗梳理成“老皇曆”交到小侄女手上,望能在人地兩生時派上用場。

在“此岸”《難忘的蜀光》一文中,我看到了自己少年時代的身影,興奮之餘又想:是自己攆路,還是宋科長的順水人情?雖已無法考證,但這並不重要。因為吃席是一種榮耀,何況是在大名鼎鼎的華北食堂。老家有句土話:“見食不餐,必定是憨。”此次我非掛角加塞,而是堂堂正正排進成人座次,我仿佛一下子長大了,竟可直接步入大學生們的社交場合,這經曆讓我回味至今,始終引以為傲。

前年夏天,阿姐全家回到四川,分居大洋兩岸的親情融為一體,手足情深、熾熱感人。本書雖然沒法涵蓋全貌,卻留下了深邃的拓展空間,豐厚的生活積澱,必定是精彩文章的源泉。靈感敲門時,阿姐:別忘動筆啊!

《此岸彼岸》的精髓是作者眼中的當今世界,其充滿時代感的描繪和與眾不同的文風是該書的特點。像《“候鳥”五思》、《求職趣聞》、《克裏辛頓逸事》等等,既寫出了上一輩人的心態,又說出了下一代想要而不敢要的東西,撕開虛榮的麵紗,道出了真性的精辟,以小喻大的自如,最容易引發讀者的共鳴,我亦非常喜歡。

但願這風景任何時候都不要裝上畫框,讓它隨意舒展地陳列在那裏,使每個人都能信手翻開,想讀就讀。

侯嶽平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