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真的很堵心,燕少城主就這麼暫代城主大人的身份,開始處理國事了。
第一件事就是,齊氏被堵在京都之外,不能寸近一步的王後跟王子,以及齊王的靈柩要如何處理。
燕少城主辦事利索,也不跟百官廢話:“齊王最大的心願就是駐仙台,就讓王後同王子們護送齊王的靈柩去駐仙台安葬吧。”
朝臣們懂了,齊王,就把齊氏給定性了,也是少城主仁善沒有趕盡殺絕,給齊王一脈留下些生機,然後就是駐仙台,都用來陵寢安葬之處了,燕氏的態度太明顯了。以後這地方那就是封了。
當然了也有人在想,齊王去秦地的駐仙台做侵淩,那真是諷刺。那裏麵為了修建駐仙台多少亡魂呀。不能深想,少城主肯定不會是這個意思的。
第二個問題就是秦氏半朝的官員,齊氏容不下,燕氏肯定也不容不下,這事不是燕陽提出來的,而是秦氏自己提出來的,以後人家秦氏要耕讀為主,意思不出世了。
燕少城從來沒有走進過王座半步,上朝的時候隻是站在文武百官之首而已,回神盯著百官:“你們就是如此料定本少城主的心胸的?”為首的秦氏一派官員:“我等不敢。”
燕陽:“以後這話不要再提,百廢待興,既然有本事,就都拿出來,為百姓多做一些事情,我燕氏都能挺身而出,怎麼諸位這時候要縮回去不成。”
好吧,眾位大人都覺得可能是燕少城主顧慮麵子,一時半會的還不會動秦氏一係列人員,可沒想到人家燕少城主真的是大刀闊斧,用人該怎麼用就怎麼用過,根本就沒考慮過,什麼派係的問題。
當然了一個月之後,燕城主進京,百官回過味來了,人家燕氏根本就不懼怕他們這些官員,秦半朝算什麼呀,人家燕氏自己有的是人才,科舉出身,燕城主上位之後,直接稱呼子門生。
這麼多的青年學業加入朝堂之後,秦氏派係的官員就這麼被稀釋了,而且以後都是科舉入仕,在沒有舉薦一。可不是不用擔憂秦半朝的問題了嗎。
京都這邊的氏族不樂意,官員不樂意,奈何,人家燕城,秦地,魯地都習慣了,就他們京都一地的反對聲根本就不夠用。這麼大的改革就這麼定下了。
燕少城主不高興,不是因為燕城主當了王上,他現在是老二,而是因為進京那麼多人,除了兒子,老婆閨女一個沒看到。
心裏明白是一回事,不高興那是另外一回事。好在燕城主還帶了好消息,媳婦又有了。這是唯一能安慰的了。
燕城主沒跟兒子謙虛,雖然他這個王位真的都是兒子用糧食換來的,一仗沒打,不好意思打來的,父親在呢,兒子上位,不過去。百官也算是見識了燕氏父子不容間隙的關係。
那真是親父子呢。難怪人上陣父子兵呢。
國號大燕定好之後,等級的皇上,就找守邊武將進京了。大齊內部怎麼亂,守邊沒有亂,這得,燕少城主公關做得好。
不然就憑這京都那時候的家底,守邊的將士怕是連飯都吃不飽。私下的事情不,人家燕氏的大位也是名正言順來的,連守在南線的齊將軍,齊氏所出手把齊氏大軍的人,都二話沒進京了,燕氏父子對於這位識時務的將軍表示敬重,這才是真的大義。
這位將軍歸順了,那才是真的下太平了,這位將軍若是反了,怎麼都要動幹戈的。私下裏麵,燕陽對著齊將軍失禮,躬身九十度:“燕陽代下百姓謝過將軍大義。”
有這麼一句話,將軍虎目含淚:“我雖對不住我齊氏幾百年的基業,有了少城主這番話,我對得住下百姓。”
該的場麵話了,燕氏父子該做的事一點不手軟,兵權必須收回的。
不過將軍護住了齊氏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