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遊ZX(下)(2 / 2)

鍾祥莫愁湖(5張)

師劉涓子之後,完成了寡和之典《陽春白雪》的合樂入歌傳唱。莫愁女的歌舞聲譽傳進了楚王宮苑,楚襄王把她征進了宮中作了歌舞姬女,把她的未婚夫東鄰王襄哥放逐到了揚州。揚州地麵距郢中數千裏之遙,襄哥此放實是生離死別。古《莫愁樂》記述了莫愁女漢江淚別王襄哥的悲痛情景:“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雪浪滔滔的漢江水,流不盡莫愁女的憂愁,她目送載著襄哥的船兒遠去,含忿在白雪樓舉身投了漢江!人們為了紀念她,便把桃花村改名為莫愁村,把滄浪湖改名為莫愁湖,她係艇登岩的白雪樓下的磯頭渡,則稱莫愁渡[1] 。

“悲莫悲兮分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傳說莫愁女其實並沒有死,她被漢江漁夫救起,曾尋屈原的蹤跡,也找尋過王襄哥,泛艇江湖,足無定蹤,真正回到了民間。《莫愁樂》歌唱道:“家家迎莫愁,人人說莫愁,莫愁歌一字,恰恰印心頭!”後世千百代,吟詠莫愁女、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陽春台、白雪樓的詩、詞、歌、賦,曆曆記述了莫愁女的事跡。如唐李商隱詩:“雪中花下與誰其,梅雪相兼一萬枝。若是石城無艇子,莫愁還自有憂愁。”唐鄭穀詩:“石城昔為莫愁鄉,莫愁魂散石城荒,帆去帆來風浩渺,花開花謝春悲涼。”宋王之望詩:“滄浪渡口莫愁鄉,萬傾寒煙木落霜,珍重使君留客意,一樽荒酒醉斜陽。”宋周密《杏花天.賦莫愁》詞:“瑞雲盤,翠侵芳額;眉柳嫩,不禁愁積。返魂誰染東風筆,寫出郢中春色?人去後,垂陽自碧;歌舞夢,欲尋無跡。愁隨兩槳江南北,暮石城風急。”明.王世貞詩:“倚鞭白鼻堝,繞渡碧桃花,客程無暇問,先訪莫愁家。”清劉澤宏詩:“石城西畔莫愁湖,誰道當年女性盧?遣愁愁向莫愁湖,愁向莫愁愁遣無。”清李蘇《莫愁村看桃花》詩:“南國佳人字莫愁,至今生長有芳洲,冶魂不許春風歇,散作桃花片片差。”詩文共傳譽,人地兩留芳,正象陽春台、白雪樓、高雅名曲《陽春白雪》與宋玉一樣,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遂與莫愁女一起,千古馳譽,萬世名揚。

當年的漢江,緊貼郢中石城而流;當年的莫愁湖,碧波千畝。隨著時代的變遷,漢江西移離城五裏之遙;莫愁湖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天下郡國利病疏》載:“漢水故道逼進郡城而下,明嘉靖初徒,新洪繞沿山灣東,去城彌遠。”《鍾祥縣誌·方輿》載:“自有顯陵後,明世宗惑於風水之說,堵塞敖口,迫使漢江南移,敖水已由直河入漢,不複達莫愁湖。”原來跨漢江東西兩岸的莫愁湖,和桃花盛開的莫愁村,今天都在漢江東岸了。今處於漢江西岸的文集鎮,仍保留了楚時舊俗,不僅沿江桃林片片,而且傳承了楚國圖騰舞蹈《鳳凰舞》。莫愁湖,則因圍湖造田,久而久之便隻剩下麵積約二平方公裏、蓄水約一千萬立方米的一泓碧水了。在圍墾後的漢江故道上,建起了現代化的棉紡廠和自來水廠,廠裏的姑娘們——新一代的莫愁女,正在意氣風發地為祖國的建設貢獻青春,展現著蓬勃的綽綽風姿。

漢繡,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地刺繡,到了清朝中葉,以漢口為中心向周邊擴散,遂以鼎盛之勢與蘇繡、湘繡平分秋色。那時候,朝廷在漢口設織繡局,征集貢品,可見其一時之盛。清朝鹹豐年間,因國內政局動蕩,大批漢繡藝人紛紛逃離漢口,漢繡遂以衰亡。漢繡名藝吳文琇轉來到洪湖,仍以刺繡為業,因其繡品秀美,工藝精良,於是聲望大盛,遂於光緒三十四年(1980年)由其子吳家福在新堤開設吳炳昌繡鋪。

龍傲天他們三個人遊完了莫愁湖,龍傲天玩的挺愉快,但是他不知道,他的行蹤已經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