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番外之回京(1 / 3)

第一百九十五章番外之回京

鄭揚回京,已經是三年後的事情了。

那時候懷章老邁,再無心力去管宮外的事,雖說早幾年的時候,鄭揚留下來的底子還在,也有東昇跟在他身邊為他鞍前馬後,但人老了,就不能不服老。

在宮裏頭,他服侍天子尚遊刃有餘,可要再去插手宮外事務,實在是提不起那個精神。

後來幾個月,懷章接二連三的生病,今兒個好了,過不了三五日,就又病倒了。

他畢竟是從先帝在時就隨時的近侍,盡心效忠主子了一輩子,皇帝都看在眼裏,他這麼接連病倒,皇帝實在於心不忍,後來就點了太醫院判去給他診脈,得到的回話,也無非是上了年紀,操勞太多,傷了神。

這人嘛,都是靠這一口精氣神吊著的,懷章眼下傷了神,身體自然而然就會垮了。

於是皇帝明白了,這是不能再為他操持宮外事情了。

懷章自己也不說,強撐著替他支應,這是個忠心耿耿的奴才。

皇帝動容之餘,便叫東昇暫且從他手中接管了西廠的事。

可西廠是交付出去了,那司禮監呢?

他總病著,司禮監底下幾個秉筆太監不是說不能辦事兒,可沒了主心骨啊。

那一日,還是懷章在天子跟前進了言,叫把遠在大同的鄭揚,召回京城來。

皇帝猶豫了。

他知道此時召回鄭揚,意味著什麼。

鄭揚此番離京遠走,說穿了,那是躲出去的。

因他上次回京,是徐貴妃枕邊風吹出來的,不是天子自己要召回他的。

皇帝猶豫了約莫有三五日,終於還是下定了決心,一紙詔書,召回了鄭揚。

鄭揚從大同回京,前後走了近兩個月,足可見他腳程之慢。

這倒不是他遷延托大,這天底下,誰敢在聖旨詔書麵前托大呢?

東昇給他傳來的消息,是陛下當日曾經猶豫過,即便懷章年老,再無力操持,陛下都猶豫著是否要找回他。

此時的鄭揚,一顆心跌回肚子裏,可卻越發明白,今後的每一步路,都要更加的小心。

東昇暫時接管了西廠,那是他的心腹,懷章這樣一撂開手,朝中就真的再沒有大太監能與他抗衡。

這就是為什麼,陛下在下旨前,猶豫不決。

一旦召回他,隻要他不犯大錯,就再沒有理由把他送出去。

司禮監已成了他鄭揚囊中之物,連西廠大權少不得都要交付他的手中,即便東昇如今得了天子青睞有加,西廠今後就歸了東昇提督,那又如何?他明著不插手,暗地裏,東昇還不是一樣聽他的?

他也曾去信問過,在他將要回京這事兒上,朝堂中,還有昭德宮,是個什麼態度。

東昇的回信模棱兩可,但他大概還是猜得出來。

昭德宮並不願看見他回京,隻是眼下沒什麼好阻攔的,畢竟這涉及到朝中事,陛下聖心獨裁,也輪不著她來幹預政務,她即便是說了,陛下也未必聽,反而鬧得不高興,何必呢?

至於朝廷嘛……

他和懷章差的可遠了去,懷章什麼都好說話,隻要不是特別過分的事兒,大多時候,現在的懷章,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過去了,也不與人為難,便是堂堂的司禮監,都叫他帶的一團和氣。

他呢?

他是個眼裏不揉沙子的人,真叫他回了京城接管司禮監,底下這夥子人,誰也甭想有好日子過。

估計朝中的那些文武官員,反對他回京的還是多,但看東昇這個意思,陛下倒是一概不聽,直接就下了旨意的。

怪不得人家說君心難測,這話一點也不假。

不過反過來想,他還得謝謝這些人,極力反對他回京。

要不是他們反對,估計陛下也不會這麼快拿定主意,且主意這樣正,任憑說勸都沒用。

懷章這幾年管著司禮監和西廠,還不知道這些人,幹出了多少齷齪的勾當,要麼是懷章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不知道,要麼是他覺得無關痛癢,不必讓陛下煩心,就全都由著他們逍遙自在。

現在好了,一聽說他要回京,這些人打心眼兒裏先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