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美國人提出第五代戰機概念機招標之時,中國科研人員,就對之進行了密切跟蹤。
子所以中國軍事科研人員不率先進行研製,是從研發經費投入方麵考慮的。跟蹤美國人的研製方向,讓美國人再前麵先走一小段距離,可以借鑒美國人的得失,避免走很多彎路。這是因為三四十年前,中美兩國的經濟地位相差還比較懸殊,美國政府每年的軍費投入,相當於中國政府的十倍!
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和美國人單純的拚速度,拚進度,搞變相的軍備競賽,並不可取。最終的結果就是重蹈前蘇聯的覆轍,被美國人拖垮。
在美國人的第五代戰機方案定性,並在前期預研中有了一定的成效後,中國政府的第五代戰機計劃,才跟進出台。
雖說中國政府的第五代戰機的研製,比美國人晚起步近八年,但是,中國新一代戰機的研製進度並不慢。
在美國人宣布第五代戰機完成首飛後的一年,中國人的新一代戰機,也實現了首飛。
和J—14和F—22的機體對比的結果相似,中國的新一代戰機的飛機體積,明顯地比美國人的新一代戰機,要大一個型號。
相對於美國人張揚的性格,中國人這一次,並沒有像J—14戰機首飛時那樣進行大力的宣傳,而是采用一貫的方式,對於第五代戰機的存在,一直三緘其口避而不談。因此,即便是發生了叛逃事件,美國人對於中國空軍的新一代戰機的資料,依然是知之甚少。
當美國人的新一代戰機,開始小批量的裝備部隊時,中國的新一代戰機依然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沒有揭開其神秘的麵紗。
張天鷹被美國人的新一代戰機擊落後,持續鬱悶了好長一段時間。
在他等待自己的上級為自己配備新的一架J—14C戰機這一段時間,他反複在思考這個問題,如何用現有的裝備,創造出新的戰法,擊落美國人的新一代戰機。從理論和實際作戰效果上講,J—14C型戰機,在和美國人新一代戰機的單打獨鬥過程中,是難以將對方擊落的。唯一的方式,就是利用戰鬥機編隊的整體性優勢,對美國人的新一代戰機進行圍毆,這樣,也許會有不錯的作戰效果。
要知道,日本人在中日空軍交戰初期,就是利用成熟多變的編隊作戰形式,克服了自身飛機的缺陷和不足,對性能高出“心神”戰機的J—14C型戰機,實施了壓倒性優勢的打擊,以至於一段時間之內,中國空軍飛行員,一提到“心神”戰機,就有心理陰影。
武器性能不足,可以通過出色的戰法,取得優異的戰績,這一點上,中國人和中國軍隊,在以往曾經屢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進行了驗證。
就在張天鷹思考如何采用合理的戰法,在和美國人的新一代戰機進行空戰時,不至於處於絕對的下風之時,徐巍的日子,不好過了。
由於沒有找到對付美國人新一代戰機的好辦法。中國空軍這一段時間,對於美國戰機的挑釁,這段時間,一直采取高掛免戰牌的策略,回避美國人的鋒芒。
失去了空中火力的幫助。中國軍隊的地麵部隊,隻能委屈地躲在各個防空火力保護範圍之內,避免部隊裝備和人員出現重大傷亡和損失。
此刻的徐巍,心情很煩躁。
他如同被突然套上項圈的山中猛虎,在狹小的範圍內,對敢於挑戰的日本陸軍,實施有限的反擊。
對於徐巍的這種老鼠不出洞的戰法,日本人也很無奈。
雖說可以利用自己的空中優勢,對中國軍隊的地麵部隊,實施打擊,但是,這種打擊,同樣是有限的。
中國陸軍的野戰防空能力,一直是日本空軍比較忌憚的。雖說,對於美國人的第五代無人戰鬥機的打擊能力有限,但是,對付日本人的“心神”戰機,這些防空火力,還是綽綽有餘的。這就使得日本空軍,尤其是以“心神”和F—22C型戰機為主的日本空中打擊力量,對於中國軍隊的地麵部隊的打擊力度和打擊效果,大打折扣。
日本人也想讓美國人的第五代新型戰機,多出動些架次和批次,但是,美國人對於日本人的這種‘無理’請求,斷然拒絕了。
原因很簡單。新一代戰機雖說性能先進,但是,造價太高。綜合前期的各項科研費用,每一架新型戰機的造價,高達驚人的接近20億元!每損失一架,就相當於損失了二十個億。這種高昂的代價,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都難以承受的,即便是財大氣粗的美國人,亦是如此。
美國人不願意冒險,這無形之中為徐巍的地麵部隊,減輕了不小的壓力。
實事求是的講,到目前為止,中國陸軍的野戰防空力量,還難以對美國人的新一代智能無人戰機,構成什麼實質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