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已經失去了衛星導航,但是,依靠地形匹配技術,美國人的第四代戰略轟炸機,依然能夠根據機載電腦中的地形信息,在不開啟機載雷達的情況下,保持著高速超低空飛行。
這為捕捉戰機蹤跡提供了極大的難度。
與此同時,美國俄亥俄州的戰略導彈發射井,先後開啟,射程達到一萬多公裏的洲際導彈,開始點火。
自從全球性核裁軍以來,美國人將以往的搭載核彈頭的眾多洲際導彈,該為搭載常規彈頭。這種核改常,使得美軍具備了常規性即時全球打擊能力,這樣非但沒有減弱美國的戰略威懾能力,相反,反而讓美國人具備了在短時間內打擊全球任意目標的能力。
在美國人的戰略核導彈升空的之後的十分鍾內,遊弋在太平洋東海岸的美國人的三艏“俄亥俄”戰略核潛艇,也上升到距離海平麵五十米的淺海區,向中國內陸的軍事目標,發射了二十餘枚潛射彈道導彈之後,再次潛入茫茫深海。
應該說,美國人為了籌備此次打擊,采取了多種戰略手段,在這一時刻,美國人的四維戰力水平,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現。
依照美國人的設想,在戰略導彈實施大麵積攻擊,引誘駐守三峽地區的中國防空部隊展開全力導彈攔截,疲於奔命之時,再由美國人的戰略轟炸機,對三峽大壩實施精確打擊。
在這種聯合攻擊之下,中國軍隊,特別是中國的防空部隊,能夠確保住三峽大壩的安全,那簡直就是奇跡中的奇跡。
太行山深處,中國國家戰略防禦指揮所。
所有的人,都在為美國人戰略導彈的飽和式攻擊而焦急。每一個眼睛,緊緊地盯著電子顯示大屏,對各個升空的彈道導彈目標,進行快速的運行軌跡的解算。
隨著激光武器作為防空作戰的利器,異軍突起之後。各個國家的彈道導彈突防問題,成為了軍事專家,特別是軍事科研人員麵前所要解決的重點難題。
在激光武器麵前,任何人類製造的飛行工具,包括飛行速度最高可達十幾倍馬赫的彈道導彈,也成為了幾乎靜止的目標,對於運動目標的可靠的攻擊性,使得各個國家的彈道導彈的發展,曾經一度陷入絕境。在由激光武器編製的反導天網麵前,各國的彈道導彈曾經在一段時間之內,成為了失去槍頭的長毛,根本產生不了任何的威懾力。這就逼使各個國家隊自己本國的彈道導彈,實施重大的技術改進,為這一柄柄飛天長矛重新裝上槍頭。
為導彈彈頭塗裝反擊光塗料是技術改進方式之一。
采用分彈頭技術也是新的應對舉措,和以往導彈隻能隻能攜帶個位數級的分彈頭不同,現在的導彈,基本上都攜帶了數十枚分彈頭,這些分彈頭在飛行過程中分解之後,在攻擊階段,既可以攻擊各自的不同目標,也可以沿著不同的運動軌跡,攻擊同一目標。
另外,改進最大的,就是采用了彈體旋轉技術,將以往的固定彈體變為旋轉彈體,在激光照射下,通過彈體的旋轉,使的激光照射點,始終處於導彈彈體的不同部位,避免激光照射點,始終處於一個側麵,在短時間的照射下彈體高溫變形甚至是融化而爆炸。這些技術改進,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導彈和激光武器的對決的劣勢地位,但是,也極大地提高了導彈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