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德斯·H
當今網壇,場地球速的減慢已經成為共識,發球上網打法的消亡,某種程度上也被認為是場地球速減慢,以及球拍和球線科技發展的結果。理論上來說,這兩方麵的變化應該都更有利於接發球方,不過數據統計得出的結論與此恰好相反,1990年代男單選手們接發球局的平均勝率要高於2000年代,換句話說,在一個發球上網打法還有足夠生存空間的時代,破發次數卻比現在更多。
總體上來看,1990年代每年大約都有15名男單選手的接發球局勝率超過30%,進入2000年代這個數據則呈下降趨勢,2007年以來,每年更是隻有五六名頂尖高手的接發球局勝率能達到此標準。而今天選手們的接發球水平不是明顯高於1990年代嗎,或者是選手們的發球實力也有顯著提升?
要解釋這個奇怪的現象,我們需要更細致地分析各種場地類型。首先,在巡回賽場地球速普遍減慢的今天,紅土場的球速卻比以前更快,對發球方明顯更加有利,2007年以來,高水平紅土賽事發球局勝率儼然在接近硬地比賽水準。1990年代,在紅土場上接發球局勝率達到30%的男單選手年均約40人,2000-2006年,年均約30人,2007年至今,年均能達到此水準的不足20人。
在球速減慢的硬地球場上,近20年來接發球局數據同樣沒有提升,仍然以勝率30%為標準,1991年達標的選手為10人,2011年為7人。如果將勝率標準降低到25%,1991年達標的有31人,2001年為26人,2011年為25人。
最後來看草地球場,以接發球局勝率30%為標準,1991年達標的選手為12人,2001年10人,2011年5人;以25%為標準,1991年有32人達標,2001年30人,2011年隻有18人。有趣的是,2001年是發球上網型選手迄今為止最後1次奪得溫網男單冠軍(伊萬尼塞維奇),那也是接發球數據最漂亮的年份之一,而從數據來看,2004年以來,選手們在草場上破發的難度明顯增加。
對於令人意外的統計結果,以下這種說法也許是我現在能得到的最佳解釋:之所以麵對發球上網選手時更容易破發,是因為發球上網打法本來就更加冒險,偶然性很大,而現在隨著選手們體力增強,可以在發球局中打得更耐心,從而增加了保發幾率——但這真的能解釋所有疑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