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之後,根據雙方的約定,沙摩柯的軍隊與蓋猛和張苞兩邊的軍隊一起,終於是浩浩蕩蕩地開拔出了戰場了。
雙桓因為兵力較弱,一直以來都在緊張地做著隨時出擊的準備,斥候隊也從不間斷地出動去探查敵軍的動態。所以,蜀漢和五溪蠻的聯軍的大營稍微一有動靜之後,消息立刻就被送到了雙桓的手裏了。
於是,雙桓根據先前兩人所商議好的策略,開始行事了。在目前敵軍大軍壓入的情況之下,他們的軍隊想要依靠有限的地理優勢,和並不非常牢靠的軍營,在賀齊的軍隊還未出現的情況下,去阻截住敵軍的前進腳步的話,顯然是很不現實的事情的。
所以,最為有效的辦法,或者說,最能夠拖延時間,爭取到賀齊的軍隊及時出現的最好的辦法,那就是派兵出營,向敵軍發動主動進攻。
但是這時候,雙桓就不得不再度要麵臨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他們這兩個統兵的主將,必須要有一個人留在答應裏麵,否則一旦出現意外,大營被人給端掉,就如同上次張苞幹得很成功的那次的話,那麼他們的手下的軍隊,可就是要麵臨萬劫不複的局麵了。
於是,雙桓之間終究是不可避免地進行了一番爭論,而且還是越來越激烈的爭論。可見,這兩人確實隻是迫於當前的形勢,而不得不展開合作而已,一旦有機會的話,這兩個人也就露出了本性,爭吵也就變得不可避免了。
兩人由爭論變為爭吵,持續了大約半天的時間後,也就開始冷靜了下來了。於是,這兩個人居然首次實現了妥協,由孫桓率領軍隊出擊。因為孫桓前麵已經跟蜀漢的軍隊正麵對決過一次,對蜀漢軍隊的實力情況,也是最為了解的。
於是,出兵的計策就先這樣被雙桓製定了下來了。
所以,如今蜀漢和五溪蠻的聯軍出動的時候,雙桓之間也就沒有必要再度因為應該由誰率軍前去迎擊,而再度爭吵起來了。雙桓果然都不是平凡之輩。
於是,孫桓便率領了一萬二千人的大軍出動了。
蜀漢和五溪蠻的聯軍那邊,軍隊的出動情況是:蓋猛的軍隊的騎兵隊和步兵隊全部出動。由於上次在與孫桓的軍隊的決戰之中,他損失了近一千人騎兵,所以騎兵隊現在的規模也就隻有四千多人了。加上蓋猛手裏的步兵隊的話,人數也有七千人的規模。
張苞這次並未出兵,被留下來鎮守大營了。雖然他對於這個決定,心裏是非常不滿的。但是他其實也是無可奈何的,畢竟他的軍隊從一開始就是蓋猛的軍隊的策應部隊。所以,他的軍隊當然不可能成為出戰的主力部隊的。這點其實是沒有什麼可以爭辯的地方,就是拿到張飛那裏去說,也依然是蓋猛那邊有理。
至於沙摩柯那邊,他則是出動了一萬五千人的龐大軍隊。因為沙摩柯的軍隊之中是沒有配備騎兵隊的,所以這一萬五千人的大軍,全部是清一色的步兵隊。
蓋猛的騎兵隊由於速度最快,所以充當了先頭部隊的角色。畢竟他們才是正牌主力作戰部隊,沙摩柯的軍隊說白了,隻是他們的援軍而已,何況還是異族過來的援軍,他們究竟能夠在這場戰爭之中出多少力氣,至今還是個疑問的。
這也是為什麼,當時決定出兵的時候,蓋猛會那樣強烈地要求張苞一定要率領人數較之他所部人馬還要多的人馬,鎮守住後方的大營。張苞在上次蓋猛與孫桓的直接硬抗之中,軍隊的損失並不大,如今手裏的軍隊還有八千五百人。
蓋猛的目的很隱晦,就是讓張苞以那麼多的兵力鎮守住自己的後方,免得因為五溪蠻而再度出現什麼意外。蓋猛其實為人也是很慎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