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郡,自從趙雲和魏延兩人合作,在石廣元和劉禪兩人的籌謀運作之下,落入蜀漢的手裏也有些年頭了。魏延自從出兵到這裏,橫掃了本地的大姓和豪族殺得漢中血流成河之後,劉備就任命他出任了漢中太守,加官為鎮遠將軍。
應該說,魏延是劉備的那些創業時候的追隨者之中,最為有勇有謀的人物,但是因為他比較年輕,因為一直以來資曆也是較淺的,地位也就比不上其他的文臣武將。所以,當時的魏延心裏當然是有些憋屈的,甚至都有一種懷才不遇的想法。
但是,劉禪和石廣元兩人對漢中地的謀劃,使得魏延開始了他大展身手的一次戰爭。
加之,在奪下了漢中地之後,劉禪明擺著還為要如何增加魏延的功勞,頗為費了一番心思。這才會有魏延率軍橫掃了漢中地當地豪強大型們的叛亂。而當時軍職更加高的趙雲,其實是被留守在南鄭的,本來平叛的工作應該由他來行動才對的。
但是劉禪為什麼要選擇魏延而不是趙雲呢?
劉禪是有自己的考量的。趙雲一向深得劉備的倚重,在將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必然還是回到劉備的身邊呆著的。那麼,讓趙雲在此時立下更大的功勞,除了讓他升官之外,對蜀漢似乎也不會增加太多的貢獻了。
但是魏延不同。當時魏延的軍職還不夠高,際遇也還不順利,徒有才能夠,但是卻還沒有足夠的機會和平台來展示才華。加之魏延不可能是劉備的親信,想要外出任職的話,劉備不可能會將之挽留在成都的。
以至於,劉禪當時的心裏都不得不感慨,漢中的這個太守職位,似乎從上天那裏注定就是專門為魏延量身打造的,真的是個再適合魏延這個人不過了。
正是敏銳的看到了趙雲和魏延兩人的這些不同之處,所以劉禪當時啟用的是魏延而非趙雲,他想要讓魏延立下更大的功勞,成為蜀漢鎮守漢中地,這個蜀漢北麵最為靠近曹魏占領區的大將。
魏延又不是個傻子,對於劉禪的特別啟用,他當然是心知肚明更是感恩戴德的。後來,劉禪也從魏延這個漢中太守的身上,獲得了足夠多的回報。那就是荊州在缺少糧草的適合,出力最大的其實就是魏延的漢中郡了。魏延確實還是知道感恩圖報的。
結果,魏延並沒有讓劉禪失望,在劉備在漢中登上漢中王之位慶典之前,迅速果決地徹底評定了叛亂。這樣的功績一般而言,應該是很大的。但是當時劉備正是最為意氣風發之時,魏延的評定叛亂讓他能夠風風光光地上位,魏延當時想要不得到主公的青眼都是不可能的事情的。
所以,魏延成功上位,不僅出任漢中郡太守,成為漢中這個大人大郡的太守,更是被加封為鎮遠將軍這樣高的軍職,終於實現了成為鎮守一方的大將的願望。不過,以魏延當時所立下的功勞而言,這樣的加封其實也不算太超過的。因此左將軍的兩位主官諸葛亮和董和,對此也是沒有什麼話說的。
而且,魏延應該說也是個能文能武之輩,自從出任了漢中太守之後,逐漸展露出其在政務方麵的才能,倒是把一個偌大的漢中郡治理得井井有條的。
當然,魏延的功績,居然連被劉禪勸說重新出山的閻圃的認可。魏延能夠得到一向嚴苛的閻圃認可,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的。這兩個人之間的合作,應該說還算是愉快。
而且這個時候的魏延還隻是個驕傲的將軍,遠遠還沒有養成日後蜀漢名將凋零之後,隻剩下他一枝獨秀的時候的那種天下唯我獨尊的傲慢,也就不可能出現如同曆史上,他跟楊儀之間的那種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樣就為他能夠跟閻圃這樣的人的和平共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漢中地的經濟和生活,在這兩人的合作之下,很快就得到了恢複。
不過,隨著左將軍的一紙命令的傳到了漢中之後,徹底打破了漢中的平靜生活。左將軍的諸葛亮和董和兩人似乎受到了荊州和曹魏方麵大戰而不敗,與江東大軍作戰又能夠戰而勝之的鼓舞,所以真就敢製定了一個範圍囊括了荊州和益州兩州的龐大戰略規劃。
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當然是左將軍府授權給遠在荊州作戰的世子劉禪,以可以征調蜀漢境內任何軍隊參與與江東軍作戰,並且準備橫掃江東消滅東政權的驚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