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溶洞考察,其實就是拓印洞內石碑上的文字,以及檢查洞內的文物有沒有遭受到破壞。
相傳,在明末清初時,一位大文豪忍受不了滿清入關,統治中原。於是他便棄文從道,穿上了道袍的服飾,隱居龍溶洞,過上了清貧的一生。
那個人自稱龍岩道人。
龍岩道人後半生都在悟道,由於隱居山林,不問世事,導致他的道家筆記遺失,唯有留下他雕刻的幾塊石碑,記錄了一些散散碎碎的言語。
比如,“朝起,吸紫氣。”、“青樹,取樹巔。”、“暮晚,演蒼茫。”看到這些記錄,幾百年下來,研究者結一臉懵逼。
都是些什麼啊,看都看不懂。
……
李義等人沿著小路,終於走進了龍溶洞裏麵。頓時,一股清新的氣息撲麵而來,洞內傳來了滴答滴答的滴水聲,沁人心脾。
“把工具拿出來,我們拓印石碑。”那對夫妻中的男老師說。
李義與王琪琪放下了背包,打開了背包,裏麵裝著拓印的工具。李義撇嘴,其實把他們叫來,無非就是當著苦力使喚。
“王琪琪,過來,給我幫忙。”隻見楊修突然喊道。
王琪琪一愣,當即跑了過去。
隻見楊修鋪開一張紙,貼在一塊石碑上,借著洞口的陽光,可以看到這塊石碑被風化的厲害,充滿了斑駁的歲月。
“你看我做,然後跟著我學習拓印。”楊修道。
不得不說,楊修作為中文係的男老師,行事風格的確很儒雅。他當麵教王琪琪拓印,希望王琪琪能夠獨當一麵。王琪琪也知道機會難得,所以也在認真努力的學。
那對夫妻便開始檢查洞內的石碑,有沒有遭受到破壞,需不需要及時保護。
唯獨李義與張思弦,卻不知做什麼了。貌似弄這個考察,根本不需要他們兩個吧?
“走一走?”李義小聲道。
“好呀。”張思弦一笑。
於是,他們兩個走進了龍溶洞內。洞內很黑,他們拿出了早備好的手電筒,照明探路。通道變得很狹窄,隻能容納一個人行走。隻見潮濕的石頭上滿是歲月的痕跡,李義與張思弦便走了進去。
約莫走了二十米,此刻差不多到山腹,忽然,一陣清涼的風吹來,讓李義精神一震。
“有靈氣,竟然有靈氣!”李義雙眼放光。
激動,興奮!誰能想到,在一個偏僻廢棄的山洞中,會有靈氣波動?這簡直是運氣太好了。
“好舒服的風啊!”張思弦並沒有感應到靈氣,隻是感覺這股風吹來,使得全身舒暢,感歎道。
這個一人寬的狹窄通道終於走完,視野竟然開闊起來,隻見前方形成一個圓形的百米寬廣場!一束陰暗的光從幾百米高的洞眼投射下來,剛好落在最中央處,那裏有一個香草編織的坐墊。
廣場邊緣,是光滑的石壁,以及稀稀疏疏的雜草。
“這裏便是盡頭了。”張思弦走進廣場,用手電筒照了一會,便說道。
李義皺眉。他隻是感應到靈氣,卻找不到靈氣的來源。不過,李義也很快發現了異常的地方,在入口的正對麵石壁上,有水痕!石壁滲出了水,一滴一滴往地下流,然後通過一個小凹槽,流向了洞外。
“滴答,滴答!”
李義想到了在洞口聽到的滴水聲。
張思弦走到了這裏,感應片刻,臉色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