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八章.問道(1 / 1)

在得到帝皇書後,海亮就修練起來,在修練出帝皇之氣後,氣質不由發生了變化,以前海亮還隻是鋒芒微顯,帝皇之氣讓海亮變得極端,鋒芒畢露,大有藐視天下之感,海亮道不好,這樣下去或許會變得無情殘暴,這絕不是海亮希望的,在踏上修道之路後,海亮就決定做個維護天下道義的人,幫助天下弱者,鏟除殘暴,如果自己變得那樣,還怎麼鏟除殘暴,難道消滅自己。當即海亮念起道家密法——清心訣。在不斷的磨練中,海亮終於變得平和起來。帝者,唯我獨尊,殺伐果斷,傲視群雄,道者,道治怡心,超然世外,超脫於紅塵,與紅塵隔絕。道家法典——道德經就告訴世人勿把自己的感受加注到別人身上,你不是別人,不會了解別人的感受。還有莊周夢蝶的故事你怎麼知道是你夢到了蝶,而不是蝶夢見了你。莊子朋友看見魚在水中遊,認為魚兒們很無聊,莊子問你怎麼知道他很無聊呢,你又不是魚,也許它們正快樂地遊戲。我們常將自己的愛好加給別人,卻不知道別人並不是這樣的愛好。帝王更是把自己的感受放在萬人之上,可是天下並不是一個人的天下,家天下不可能永存,隻有道義才會經久不衰。有人朝聞道,夕死足矣。問道者千萬,得道者卻寥寥無幾。人們在無盡的回憶與後悔中度過了一生,誰能無憾,常常有如果的話,沒人能從新來過,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所以明天你看著昨天才是那麼陌生。人都是在不斷犯錯才會體會到什麼是對。海亮對黑白是有自己的感受的,他認為帝王之氣是極端的一麵,要壓製,隻有壓製,才能真正成長,修煉到至高境界,不然就是與世為敵,雖能快速增長,但也會加快滅亡。在楚王項羽目中無人的性格就體現出來,劉邦隻是個庸才卻能得天下。說明把自己看重的人都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在別人眼中隻是個殘暴的人。道義是互通的,無論是儒家,還是法家,都是不主張殘暴治國的,雖然法家是講究爭霸的,但是法家隻是縱橫家的一部分,還有墨家,他講究兼愛非攻,和法家同出一門,但截然不同。海亮是修道法的,屬於道門,所以也傳受道教思想的。道家是先於儒家的,據說道德經是很早的著作,就連孔聖子說的話都有引用其中。道教是經過無數人推翻的,但能存活如今,不是別人的追捧,而是道義不是人們掌握的,是天然形成的,超出世俗之外的真理。海亮在把道家的靜心決壓住帝皇之氣後,修為明顯增長,達到結丹中期。離結丹後期不遠,隻是剛修煉就突破一個階段,海亮不由對帝皇書充滿期待。照這樣突破的話,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打敗絕情魔子,為老國師報仇,在穩定境界後,海亮就結束了閉關,在收拾一番後,再一次踏上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