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市場先生”是好友還是損友:供需與經濟學(2)(1 / 3)

一般來說,供需平衡時,市場價格就是正常價格。當供大於求時,市場價格低於正常價格;當供不應求時,市場價格高於正常價格。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吧。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係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供需不平衡導致這些商品的尊貴,因此,白菜在浙江能賣出好價錢,而蘆薈在北京也能賣出好價錢。而“洛陽紙貴”的故事正說明了供不應求,導致紙的市場價格成倍增長。

在一般情況下,需求與價格的關係成反比,即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價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例如,如果每勺冰激淩的價格上升了2毛錢,你將會少買冰激淩。價格與需求量之間的這種關係對經濟中大部分物品都是適用的,而且,實際上這種關係如此普遍,以至於經濟學家稱之為需求規律:在其他條件相同時,一種物品價格上升,該物品需求量減少。

另外,供需的變化與市場環境的變化也息息相關。例如,當“非典”襲擊中國的時候,全國食醋、消毒液、藥用口罩的價格都上升了,一些日用品也成了普通消費者的搶購對象,這主要是因為突如其來的“非典”病毒造成了消費者對這些物品需求的劇增。在歐洲,每年夏天當新英格蘭地區天氣變暖時,加勒比地區飯店房間的價格就會直線下降。當中東爆發戰爭時,美國的汽油價格上升,而二手凱迪拉克轎車價格下降。這些都表現出供給與需求對市場的作用,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通過價格來反映的。

但在少數情況下會出現相反的情形,即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大;價格越低,需求量反而越小。這種商品通常是社會上具有象征地位的炫耀性商品,比如鑽石、古董等,它們常常會因為價格的提高需求量反而增加。

【知識鏈接】

供求率

社會總商品量與社會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量之間的比率。它是商品的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係在市場上的反映。

“讀書人”為什麼要砍半價——均衡價格

【軼聞趣談】

馮夢龍的《笑府選》中曾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讀書人要到蘇州購買貨物。同鄉的人告訴他說:“蘇州人賣東西通常很貴,你要記得殺個半價。不管他討價多少,你還價一半,就對了。”

這個讀書人聽了,認為很有道理,便牢記於心。

果然,當他到一綢緞店買綢料時,凡是討價六兩銀子的,他就還價為三兩;討價一兩的,他就還價五錢。店老板見此人如此砍價,不高興了,說:“算了,幹脆你也不要買了,小店就奉送兩匹給你吧。”

這位讀書人拱手致禮道:“豈敢豈敢,學生(古時讀書人的自謙)隻要一匹就夠了。”

【經濟學聊天室】

舉人過於死板的還價方法,不禁惹人捧腹。但我們都知道,在購買物品時,討價還價是很正常的。在物品銷售的市場上,作為理性人,買賣雙方都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麵,對於商家來說,追求的是收益的最大化,所以,通常會製定遠遠高於進貨成本的價格;另一方麵,對於消費者來說,追求的是商品效用的最大化,以期盡力壓低價格。而買賣雙方所能接受的價格即為均衡價格。為了更好理解這個概念,我們不妨看看以下生活中的實例:

買者:你這件衣服賣多少錢?

賣者:500元。

買者:太貴了,這衣服也就值200元。

賣者:200太少了,你要是誠心買,我以進價賣給你!450!

買者:唉!還這麼貴?!要我說,最多300元!

賣者:300元,您給的也太低了。要不咱們來個對折,400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