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做個會賣瓜的“王婆”:廠商與經濟學(3)(1 / 3)

“捆綁銷售”,不是傾銷,不是折價銷售,更不是買一送三。我們應把它看成是一種集宣傳、銷售、促銷等多種因素集合在一起的全新事例係統,目的是節省資源、提高效力。合理的捆綁銷售方式能給生產者帶來良好的銷售效果。

【知識鏈接】

捆綁定價

也叫價格捆綁策略或捆綁價格策略。是指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相關產品,捆綁打包出售,並製定一個合理的價格、這種銷售行為和定價方法常常出現在信息商品領域,例如微軟公司將 IE與 Win XP瀏覽器捆綁,並以零價格附隨出售。

秦池酒為什麼會家喻戶曉——廣告

【軼聞趣談】

以下是世界各地的一些趣味廣告片段:

英國洗衣店老板威廉姆斯在報上刊登廣告: “本店招聘身強力壯、身體肥胖而又想減肥的女工,從事繁重但報酬優厚的洗衣工作。凡願減輕體重者,望從速前來洽談。”

美國一家煙廠,用誇張的手法做廣告:“我們的香煙是無與倫比的。我們做過這樣的試驗:把一盒香煙放進棺材,死人馬上爬起來,抽出一支煙,見人就要對火。”

日本有一家鍾表店推出一款手表, 店主的推銷廣告是:“這種手表走得不太準確,24小時會慢24小時,請君購買時要三思。”

有一理發店在門前貼出的廣告是:“別以為你丟了頭發,應看做你贏得了麵子。”

一家飯店門前立的廣告牌上寫著:“請你到這裏來用餐吧!否則你和我都將挨餓了。”

一家美國報刊登的一則招聘廣告:“招聘女秘書,長相像妙齡少女,思考像成年男子,處世像成熟女士,工作起來像一頭驢子!”

英國鄉村一家理發店,在門前立著一塊大木牌,上麵寫著:“先生們,我要你們的腦袋。”

美國洛杉磯一家婦女用品商店有一則廣告寫道:“您在這兒可以買到所需要的一切,除了丈夫以外。”

法國一家印刷公司的廣告:“除了鈔票,承印一切。”

【經濟學聊天室】

廣告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打開電視機,鋪天蓋地的電視廣告;翻開報紙,迎麵而來的是平麵廣告;走在大街上,充斥視野的是各種立體廣告……廣告已經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形影不離。

廣告是廠商為了某種特定的需要,通過一定形式的媒體,公開而廣泛地向公眾傳遞信息的宣傳手段。廣告是商品經濟的產物,自從有了商品生產和交換,廣告也隨之出現。世界上最早的廣告是通過聲音進行的,叫口頭廣告,又稱叫賣廣告,這是最原始、最簡單的廣告形式。早在奴隸社會初期的古希臘,人們通過叫賣販賣奴隸、牲畜,公開宣傳並吆喝出有節奏的廣告。古羅馬大街上充滿了商販的叫賣聲。古代商業高度發達的迦太基——廣大地中海地區的貿易區,就曾以全城無數的叫賣聲而聞名。17世紀西方資本主義迅猛發展,大規模的商業活動使得廣告以更廣泛的途徑流行起來。在現代商業活動中,廣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央電視台是各企業廣告宣傳的製高點。據了解,2009年央視黃金資源廣告招標總額達92.5627億元。其中春節晚會獨家冠名中標企業是郎酒集團,中標價格為7099萬元。納愛斯以總價3.05億元中標2009年全年電視劇特約劇場,而春晚零點報時的廣告就標出4701萬,和春晚相關的元宵晚會“我最喜愛的春晚節目評選”獨家冠名則標出了7099萬。

廣告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威力,主要是它能把消息、資料傳遞給可能購買的顧客,激起人們購買的欲望。俗語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現代商業社會,“酒香”仍要借助於廣告的力量。商品隻有憑借自身的質量和優質的服務再加上大量的廣告宣傳才能最終達到暢銷的目的。

所以有這樣的一個公式:好產品+好廣告=名牌

既然廣告有這麼多積極的效果,為什麼我們不多花錢做一些廣告呢?事實上有時廣告太多,人們無力購買,其產品也會引起人們的反感,而且更重要的是經費問題。廣告與宣傳不一樣,廣告是要付錢的。在一個社會或一個地區內,少數幾家企業激烈競爭的情況下,如果一家企業增加了它的廣告費,其他企業也會仿照增加,結果可能誰都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可廣告費卻惡性膨脹,最終達到“多輸”的結局。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沒有廣告,大家也不會有那麼豐富多樣的報紙、雜誌和電視節目看,也不會有電台節目可聽。據專家估算,一般的報社、雜誌社,它的收入的90%都是從廣告費用中來的,而不是靠賣報紙、雜誌收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