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坑”為什麼會帶動經濟發展——政府幹預理論
【軼聞趣談】
在某城市郊區有個足球場,有一次足球場舉行一個重要的比賽,大家都想去看。到足球場有好幾條路,其中有一條是最近的。王波選擇了走最近的這條路,但發現其他人也都選擇走這條路,於是這條路非常堵塞。因此在路上所花的時間遠遠多於自己的預期。
好不容易來到了足球場,精彩的比賽讓人大開眼界,可惜前排有人站起來,影響了自己的觀看效果。王波也選擇站起來,這樣他能看的清晰一些,但他後排的人也都選擇站起來看。最後的結果使所有人都在站著看比賽。
比賽到中場休息時,王波的煙癮上來了,恰好他帶了火柴。當他拿火柴的時候,不小心將一根火柴弄丟了,他想把這根火柴撿起來,但座位下麵很黑。於是他劃了根火柴找,沒找著;又劃了一根,終於找著了。
【經濟學聊天室】
王波無疑是個理性經濟人,但是大家都是理性經濟人的時候,便會不斷出現“理性合成謬誤”的狀況。同樣的道理,市場經濟中的參與者都是理性經濟人,但人人理性也會發生集體的“理性合成謬誤”,從而導致“市場失靈”現象的發生,政府幹預主義便應運而生了。
大家知道,在凱恩斯之前的西方經濟學界,人們普遍接受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學派的觀點,即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中,政府隻扮演一個極其簡單的被動的角色——“守夜人”。凡是在市場經濟機製作用下,依靠市場能夠達到更高效率的事,都不應該讓政府來做。國家機構僅僅執行一些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務,如保護私人財產不被侵犯,但從不直接插手經濟運行。
然而,曆史的事實證明,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導致了嚴重的財富不均,經濟周期性巨大震蕩,社會矛盾尖銳。1929~1933年期間爆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就是自由經濟主義弊症爆發的結果。因此,以凱恩斯為代表的政府幹預主義者浮出水麵,他們提出,現代市場經濟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政府不再僅僅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而是要充當一隻“看得見的手”。政府必須平衡以及調節經濟運行中出現的重大結構性問題。這就是政府幹預理論。
政府幹預理論來源於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一本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其中有一則著名的經濟學寓言“挖坑”。
烏托邦國處於一片混亂中,整個社會的經濟處於完全癱瘓的境地,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人們束手無策。這個時候,政府決定興建公共工程,雇傭200人挖了很大的坑。雇200人挖坑時,需要發200個鐵鍬;發鐵鍬時,生產鐵鍬的企業開工了,生產鋼鐵的企業也開始工作了;發鐵鍬時還得給工人發工資,這時食品消費也都有了。通過挖坑,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消費。大坑終於挖好了,政府再雇200人把這個大坑填好,這樣又需要200把鐵鍬……這樣,蕭條的市場終於一點點複蘇了。經濟恢複後,政府通過稅收,償還了挖坑時發行的債券,一切又恢複如常了。
也就是說,當一國經濟蕭條時,政府應該出來做事,用這隻“看得見的手”,通過政府投資及調控的方式進行公共設施建設,把經濟拉動起來,讓經濟從蕭條中擺脫出來。凱恩斯的這隻“看得見的手”開始在人們的經濟生活中頻頻揮舞,帶動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從經濟危機的泥沼中走出來,並使資本主義經濟在世界範圍內蓬勃發展。
凱恩斯主義認為,凡是政府調節能比市場提供更好服務的地方,凡是個人無法進行平等競爭的事務,都應該通過政府的幹預來解決問題。凱恩斯強調政府的作用,即政府可以協調社會總供需的矛盾、製定國家經濟發展戰略、進行重大比例的協調和產業調整。它最基本的經濟理論,是主張國家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不過,在20世紀70年代,世界上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陷入了“滯脹”的狀態,無論政府如何揮舞那隻“看得見的手”,經濟總是停滯不前,而物價卻在不斷地上漲。這便是“政府失靈”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