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錢袋子為什麼很重要——財政
【軼聞趣談】
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到處都是一片荒涼的景象。漢文帝、漢景帝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和勞役等負擔,減少稅賦的征收,社會經濟獲得恢複和發展,史稱“文景之治”。
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即位後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同時他還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減為三十稅一(即1/30)。自後,三十稅一便成為漢代定製。文帝時,算賦也由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減至四十錢,徭役則減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文帝還下詔“弛山澤之禁”,即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
據《漢書·食貨誌》記載,漢初至武帝即位的70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隻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太倉裏的糧食由於堆積太多,致腐爛而不可食,政府的庫房有餘財,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
【經濟學聊天室】
“文景之治”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盛世”,其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政府收入遠遠大於支出,以至於國庫中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由此看來,政府收入的水平代表了國家強盛的程度。但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對百姓生活究竟有什麼樣的影響呢,這就涉及政府財政的概念。“財政”一詞並不是中國人的首創,而是日本人的貢獻。日本人把英文中的“public finance”翻譯成了漢語的兩個字“財政”,意即政府的理財之道。
但究竟什麼才是財政呢?國家為了維持自身的存在和發揮職能,必須消耗一定的社會產品。但是,國家本身通常不直接從事生產活動,因而必須憑借自身擁有的政治權力,強製性地征收一部分社會產品,以滿足各方麵支出的需要。這種國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財政,它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而進行的社會產品的分配。從這一概念的內容可以看出,財政是一種分配關係,是一種以國家為主體、在社會範圍內集中性的分配關係。這就是財政的本質。
可以說,財政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曆史階段的產物。在國家產生以前,原始社會末期已經存在著從有限的剩餘產品中分出一部分用於滿足社會共同需要的經濟現象。但這隻是集體勞動成果由集體分配,屬於經濟分配,還沒有財政分配。國家產生以後,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維護國家的存在,依靠政治力量,強製占有和支配一部分社會產品,以保證國家機器的運行和社會的發展,從而便從一般經濟分配中分離出獨立的財政分配,於是產生了財政。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政府財政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具有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比如說政府通過投資補貼和稅收等多方麵安排,加快公共設施的發展,消除經濟增長的瓶頸,並支持第三產業的興起,加快產業結構的轉換,保證國民經濟穩定與調整。
此外,政府財政還具有資源配置職能。比如說在市場失靈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壓縮一般支出,提高資源配置的結構效率。
再者,政府財政還具有收入分配職能。如通過轉移性支出,如社會保障支出、救濟金、補貼等,使每個社會成員得以維持起碼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財政如此重要,而財政收入究竟是如何取得的呢?一般來說,政府取得財政收入的主要途徑有稅收收入、國有資產收益、國債收入和收費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財政收入是衡量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政府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範圍和數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財政收入的充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