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生活是檢驗經濟最好的尺子:百姓生活與經濟學(2)(1 / 3)

一部分人已經先富起來了,這是中國的客觀現實。大部分人雖然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收入有所提高,卻還算不上富裕,也是中國的客觀現實。居民收入差距不斷地擴大,就是中國客觀現實的反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貧富差距逐步拉大,綜合各類居民收入來看,基尼係數越過警戒線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已經突破了合理的限度,總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額僅為4.7%,而總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總收入的份額高達50%,突出表現在收入份額差距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東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差距過大、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等方麵。縮小收入差距是擺在政府麵前的一個突出的問題。

將基尼係數0.4作為監控貧富差距的警戒線,應該說,是對許多國家實踐經驗的一種抽象與概括,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但是,各國、各地區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居民的承受能力及社會價值觀念都不盡相同,所以這種數量界限隻能用作宏觀調控的參照係,而不能成為禁錮和教條。

【知識鏈接】

洛倫茲曲線

為了研究國民收入在國民之間的分配問題,美國統計學家洛倫茲1907年提出的了著名的洛倫茲曲線。它先將一國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隊,然後考慮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將這樣的人口累計百分比和收入累計百分比的對應關係描繪在圖形上,即得到洛倫茲曲線。

如圖所示,橫軸OH表示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分組)的累積百分比,縱軸OM表示收入的累積百分比,弧線OL為洛倫茲曲線。

一般來講,洛倫茲曲線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彎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特別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餘人口均一無所獲時,收入分配達到完全不平等,洛倫茲曲線成為折線OHL。另一方麵,若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於其收入百分比,從而人口累計百分比等於收入累計百分比,則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倫茲曲線成為通過原點的45度線OL。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收入分配,既不是完全不平等,也不是完全平等,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相應的洛倫茲曲線,既不是折線OHL,也不是45度線OL,而是像圖中這樣向橫軸突出的弧線OL,盡管突出的程度有所不同。

將洛倫茲曲線與45度線之間的部分A叫做“不平等麵積”,當收入分配達到完全不平等時,洛倫茲曲線成為折線OHL,OHL與45度線之間的麵積A+B叫做“完全不平等麵積”。不平等麵積與完全不平等麵積之比,就是基尼係數。用公式表達即G=A/(A+B)。顯然,基尼係數不會大於1,也不會小於零。

問候語為什麼會發生變遷——恩格爾係數

【軼聞趣談】

我國古代官員的俸祿在我國古代也稱為“俸給”、“俸食”、“祿潤”等,實質上,俸祿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工資。而從我國古代的情況看,長期是以穀粟為主要的俸祿形式,也稱為“祿米”,甚至當時的官品等級也要以祿米的數量來計算,例如漢朝的三公(最高行政官員)秩萬石,中央級部門首長——九卿秩中二千石。石,即為祿米的計算單位,每石為斛(十鬥),重120斤。以糧為俸祿的做法一直延續到清朝。

我國古代的俸祿多以物為主體,間有部分貨幣。比如,唐朝的官俸主要由授田、賜祿和俸料三部分組成。授田是指為防止物價波動並最終保證官員利益而由政府按官品高低而統一分授的田地,分為職事田和永業田,田地所有權歸國家,使用權和收益權歸被授官員享有。賜祿是按年發放的祿米,也稱歲祿。

【經濟學聊天室】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古代官員們的俸祿與糧食密不可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因為古代的經濟發展水平落後,吃飽飯一直是古人們的追求和目標。經濟學家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花在吃上的支出比例越來越少,而花在服裝、汽車、娛樂上的消費比例越來越多了,“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下降了。這便表明中國人的恩格爾係數降低了,恩格爾係數即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