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曆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
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
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範圍方圓不足六百裏,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率諸侯的權利也是名存實亡。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國、晉國、楚國、宋國、鄭國、衛國、魯國、吳國、越國、秦國等。
【齊國】
齊國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謀臣薑尚之族,薑尚因助周滅商有功被封為齊侯,同時周統治者賜予齊國一種特權——可以討伐有罪的諸侯,憑借這項特權,齊國在西周時期已發展成為東方的大國。春秋年間,齊國出現了一位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齊桓公。他依靠謀士管仲整頓國政,設各種官吏,各司其職,並分全國為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此十五鄉即為農鄉,鄉中之人在和平時專心務農,戰時當兵。如此幾年之間,齊國國富民強,到公元前679年,齊國已稱霸北方。後來,齊國又於前567年消滅了東夷大國——萊,使之土地擴大了一倍以上,成為真正數一數二的大國。
【晉國】
晉國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東周初期,晉獻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絳(山西翼城縣),開始了晉國的霸業。晉國先後消滅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諸侯國,統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獻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獻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遊列國,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故而他回國後便立即著手整頓政事,他與大臣們君臣一心,先後兩次率晉、秦、宋、齊四國聯軍南擊楚國,占領了南方的大片領土。晉軍南征促使華夏文明進一步流傳到長江以南地區,加快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後期,晉國的統治出現危機,並最終分裂成韓、趙、魏等幾個獨立的諸侯國家,史稱“三家分晉”。
【楚國】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顓頊帝後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季連之後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其曾孫熊繹,當成王時,封為楚子(意為楚地的子爵),居楚地丹陽(今湖北姊歸縣)。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大。前704年,楚君熊通自號為武王,有地千裏。因其地處中國南方,故而楚國與中原的各諸侯經常發生一些戰事。通過戰爭,楚國先後吞並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並逐步成為春秋前期中國南方的主要強國之一。
【宋國】
宋國是中國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國君子姓,位於現在河南商丘一帶。 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武王分封諸侯時,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後,武庚叛亂,被周公平叛殺死,另封紂王的庶兄,當年曾降周的微子啟於商邱,國號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孔子的論語堯曰篇曾記載此一原則叫做“興滅國,繼絕世”。 宋國後來逐漸發展強大,宋襄公曾經成為春秋時期五霸之一,曆史記載宋襄公在軍事作戰時實行不切實際的“仁義”,結果被楚軍擊敗,宋襄公也因傷重身亡。 以後北方晉國和南方楚國爭霸時,宋國夾在中間,戰事連年不斷。80年間,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戰爭。公元前546年,宋國令尹向戎因為和晉楚兩國令尹有私交,又正當兩國交兵疲憊之際,發起和平大會,在宋國召開十國參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國保證了十餘年的和平時期。 戰國時期,宋國終被齊國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