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積極對待失敗鑄就成功(3 / 3)

威爾瑪想進行體育運動,魯莽地嚐試著打了幾下籃球之後,便向教練挑戰說:“如果你每天教我10分鍾,我將還你一個世界級運動員。”教練禁不住大笑起來,但她還是得到了這10分鍾。籃球賽季結束之後,威爾瑪轉向田徑運動。她14歲加入田徑隊,16歲受鼓勵準備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在1956年的奧運會上,她獲得了l枚銅牌;在1960年的奧運會上,她獲得了3枚沉甸甸的金牌。

如果沒有幼時的那一段經曆,威爾瑪能成為奧運冠軍嗎多少年以後,她所懷念的還是她的支架。當初為了擺脫它,她付出了多少血和淚,一旦脫離它,她又是多麼地依戀它!這是一種精神的依戀,一種情感的歸宿:正是因為有了支架,才有了她的奮鬥,也才有了她輝煌而不平凡的人生。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對於自己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所受的迫害,我國著名節目主持人趙忠祥在他的新書《歲月隨想》中這樣說:“我在下田幹活期間,牢記自己原來是一個播音員,今後,我還會回到我原來的崗位上去。對這點,我幾乎堅信不疑。我從沒半點看不起農民,但我相信,黨培養我這麼多年,並不是隻讓我做一個養豬的專業戶。”在這種心境的支持下,趙忠祥不但沒有忘記看書學習,還默默地練習他的專業技能。這一切對他的幫助很大:“今天想來,我真的很感謝那些讓我去於校的人,包括那些希望我永遠留在那兒的人。在那裏,勞動並沒有構成對我的懲罰而是給我身心一次鍛煉,使我體會到生命中難得的情調。在幹校期間是我一生中很美好的時光,隨著歲月的消逝,曾經有過的消極或埋怨心理,早已經煙消雲散,剩下的竟是越來越多的美好回憶。”

以失敗為師

舊金山第一位女市長戴安妮·費恩斯坦是一位具有十足信心和競爭意識的卓有成就的婦女。她說:“我把失敗隻看作是我選定的事業的一部分。如果我被失敗嚇倒,我就不會成為一個好市長。所以一個人要學會不從個人的角度看待失敗。優秀的政治家必須具備一點鳳凰涅架的精神。”

作為常人,我們必須學會以失敗為師。每一次我們付出了努力而沒能成功時,我們都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對我們本身和我們的行動方式具有寶貴價值的教益。掌握對待失敗的能力,是成長和成熟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老話:“每天吃個蘋果,不用找醫生。”我想把這句話改一下:每天受點小挫折,不用去找醫生。正如我們日常所說,久病的人已經能成醫生,經常接受挫折和失敗的磨煉,在心智和耐力方麵的鍛煉已經足以使你抵抗任何“病菌”的侵襲。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天都經受一點小挫折的人,經過多年的磨煉,會具備一種在困境中生存的能力。無論出現什麼樣的災難,他們都不會像茅草屋遇到暴風雨時那樣容易被摧垮;在災難像颶風一樣襲來的時候,也能夠巍然屹立,毫不動搖。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經受過挫折和失敗的人,能夠勇敢地迎接更多的風險。一個人一旦發現自己可以經受住災難與痛苦的考驗,劫後餘生,他對事物的失落感就會減到最低的限度。愛默生用詩意般的語言說出了同樣的看法:“一個人的成功由許多失敗構成,因為他每天都進行嚐試和冒險。他摔倒的次數越多,前進的步伐就越快……我聽說在馬術方麵,不曾從馬背上摔下來的人不是好騎手;而且,他永遠成不了好騎手,除非等到他從馬背上摔下來之後。那以後,他再也不會因為害怕從馬背上摔下來而提心吊膽,而不論奔向哪裏,他都可以自由地馳騁。”不要詛咒失敗,而要學會利用它。失敗可以給你指明方向,清楚地告訴你應該避免什麼,使你提高警惕,不致重蹈覆轍。這樣,失敗就成為指路標,指示你下次不能再往那兒走。人人都有失敗的權利,你也同樣,失敗=學習=努力=成功。失敗是對事物的評判,是人生的一個階段,它並非是對你人格的宣判,不是永恒的狀況,不是致命的錯誤。要記住的是,對待失敗的態度而不是失敗本身鑄就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