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向左成功向右失敗,你選對了嗎(2 / 3)

(第三節 選擇3 遭遇瓶頸,一蹶不振還是重整旗鼓

◎職場透視

遭遇“工作瓶頸”的時候,張遠正在一家國有企業當會計。朝九晚五、一成不變的日子讓張遠感到非常困惑。張遠不停地問自己:“難道這一生就這樣渾渾噩噩地打發掉嗎?”張遠有點兒頹喪、有點兒委靡,“哪一天才能做我喜歡的事情呢?”這個念頭一直在張遠的腦海中徘徊。很偶然的一個機會,張遠恢複了“焚香夜讀書”的習慣,他將各種書籍請進了辦公室的抽屜。無聊的時候,張遠就讀書,就用文字訴說心中的寂寞和憧憬。一次電視征文的成功激發了張遠的鬥誌和熱情。他開始瘋狂地汲取養分,充實自己的靈魂,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這給了張遠一個喘息和重新抉擇的機會。此後不久,張遠就在一家出版社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

◎仙人指路

張遠的故事告訴我們,遭遇“瓶頸”狀態,雖然讓人懊惱,卻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隻要以積極正確的方式對待,這未嚐不是件好事!

說到“工作瓶頸”,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瓶頸效應”。所謂“瓶頸效應”反映的是一定社會心理過程中各個因素、環節的相互關係。當人群通過一個入口或出口處,若有次序地行進,可順暢流通。行進速度愈快則流量愈大。而當人群很擁擠時,則流量大大減少。在公路上行駛的車輛,若相互保持一定距離,則交通流量很大。如果遇到一個狹窄的路段,則車輛密度增大而形成堵塞,流量立即減小,這就是所謂的“瓶頸效應”。有的時候,“瓶頸效應”得到了克服,問題獲得解決,創造就會趨於成功。有的時候,聽任“瓶頸效應”起作用,問題得不到解除,時間一長,心理上鬆懈並產生一種惰性,那就會使整個活動和某一行為前功盡棄。

不僅是工作,很多問題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經過一個比較快速的發展初期階段後忽然發現停滯不前,甚至有退步的跡象,我們也稱之為“高原現象”,出現這樣的情況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要積極地麵對。它既是對我們的耐心和毅力的考驗,又對我們的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們對自身更加深刻而客觀地了解,因為到了這個階段,既然可以度過原始成長期就說明進步是肯定的,但由於自身的缺陷使事業不能進一步發展,也就是說主觀因素製約了進步。

很久以前,美國的許多無線電台都覺得女性不適合做播音主持,也不能吸引聽眾。但莎莉·拉斐爾立誌於播音事業。開始的時候,她在紐約的一家電台找到工作,但不久就被辭退了,說她趕不上時代,結果她失業了一年多,不過她一直沒有放棄自己做播音主持的理想。

一天,莎莉·拉斐爾向一家國家廣播公司職員談起她的清談節目構想。“我相信公司會有興趣的,你等著吧。”可不久,那位職員就離開了國家廣播公司。莎莉·拉斐爾仍沒有灰心氣餒,後來,她碰到該電台的另一位職員,她再度提出她的構想。此人也誇獎那是個好主意,但是不久此人也失去了蹤影。三次失敗,卻使她更堅定起來。最後,她說服第三位職員雇用她,這個人雖然答應了,但提出要她在政治台主持節目。

“我對政治所知不多,恐怕難以成功。”她對丈夫說。丈夫鼓勵她嚐試一下。第二年夏天她的節目終於開播。由於對廣播早已駕輕就熟了,她便利用自己的經驗和平易近人的風格,大談她對7月4日美國國慶的感受,又請聽眾打電話談他們的感受。

聽眾立刻對這個節目產生了興趣,她主持的節目一時之間成為最受歡迎的一檔節目。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她戰勝了多次挫折帶來的壓力而一舉成名。

據莎莉·拉斐爾回憶:“我遭人辭退18次,本來大有可能被這些遭遇所嚇退,做不成我想做的事情,結果相反,這些反倒鞭策我勇往直前。”

如今的莎莉·拉斐爾已成為一名成功的著名主持人,兩度獲獎。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每天都有800餘萬觀眾收看她的節目。

其實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時候是需要你靜下來思考何去何從的。表麵上看,“瓶頸”狀態的出現表明事業進行得不是很順利,但是“瓶頸”時期恰恰給你提供了一個最好的反思自己的機會。人的一生就像大海一樣有波峰和浪穀,如果一直都很順利,沒有任何挫折,一旦掀起一個大浪,跌下來,就會是更大的危險。“瓶頸”正是二者的銜接處,它能讓你有時間去反思自己對事業的選擇是不是正確,自己追求事業的方式是不是恰當。從這個角度來講,出現“瓶頸”狀態不但是正常的,而且對你今後的事業也是有幫助的。

“瓶頸”現象在職場裏很普遍。通常職場新人剛步入職場的時候往往衝勁十足,然而隨著對工作的熟悉,以前的激情就慢慢消失了,隨之而來的就是越來越厭煩自己的工作,上班就像遭受酷刑一般。也許身心調整或者跳槽能暫時緩解這個問題,但是時間一長還是感覺到委靡不振,沒有了奔頭。我們通常將這種現象稱為“七年之癢”,時間短的也稱“四年之痛”,實際上這些都是“工作瓶頸”。你遇到“瓶頸”的原因有很多,有企業環境等外部原因,也有職場人士自身的原因,例如,發展空間有限、個人技術無法突破、發現企業的諸多問題、與企業文化漸漸不相容等。其實,更多的時候“職業瓶頸”涉及一個人生規劃的問題。那麼,職業、人生遭遇“瓶頸”,我們該怎麼辦呢?無論是何種原因,一旦遇到“瓶頸”,個人就像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盡快作出調整。

遇到“瓶頸”調整是必要的,但是在外界環境不可改變的情況下,你該選擇換一個環境好呢?還是留下來,通過自我調整來適應環境?當自己的發展空間狹小或者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工作相悖時,一定要選擇離開。而離開的方式有很多,但要考慮的關鍵問題是行業和專業——是換行業,還是換專業?還是既換行業又換專業?如果專業與工作對口,但是自己沒興趣,那麼換個專業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不過,這意味著以前積累的經驗將損失過半,但是要想改變,任何時間起步都不晚。如果是對本專業的興趣還在,隻是發展無望而選擇考研,那就要慎重考慮了。學曆是很好的敲門磚,但也隻是敲門磚而已。

當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遇到“瓶頸”是不需要選擇離開這種方式的,畢竟已經在相應的崗位上有了多年的積累。但是,留下不是目的,目的是求變——變思想、變崗位,實現人崗匹配,重新煥發活力。所謂變思想,就是人適應崗位,不妨放個長假,放鬆一下心情;培養一些新的愛好,比如郊遊、打球等;增加與外界的接觸;對現有工作深度、廣度、複雜度重新調整,學習新的觀念和新的技能;與領導溝通,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等。所謂變崗位,就是使崗位適應人,你可以申請崗位調動,申請承擔臨時性的工作或者通過在職學習向目標崗位靠攏等。

修煉心法

突破“職業瓶頸”的幾點對策

1.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對實現目標將出現的內外部障礙進行提前性預測與分析。

2.對自己的職業現狀進行全麵分析,理清自我現實障礙,確定下一步職業發展的外部障礙,進行有針對性地行動,提前進行有目的的準備工作。

3.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社會發展現狀和發展前景進行認真分析,對職業能選擇的方向進行認真研究,選擇適合自己的最佳路線。

4.建立對環境的敏感度,關注內外部的各種機會,不要把自己的職業發展完全局限在組織內部或外部,應充分考慮各種可能性。

5.敢於承擔突破的風險,勇於接受自己和環境的挑戰,樹立堅定的信念,管理自己的職業發展。

6.根據自己的職業方向選擇,不斷學習和創新,以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競爭力,在可能的情況下,不斷擴展人脈和建立自己的職業品牌。

(第四節 選擇4 擇業困惑,不斷跳槽還是從一而終

◎職場透視

畢業於計算機本科專業的小鄒,應聘到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可是沒幹多久,小鄒就覺得工作太輕鬆了,沒有挑戰性。於是,還沒過試用期的他就辭職了。接下來,他又應聘到一家電子公司負責計算機硬件方麵的工作,但又覺得工資不夠高,於是他又無心工作,對上級交代的任務總是草草交差,有時候他還利用上班時間上網找工作,尋到機會再跳槽。這家電子公司似乎已覺察到小鄒“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心態,兩個多月過去了,仍沒有通知小鄒前去轉正。

◎仙人指路

工作是一個人生存的基本權利,而有沒有權利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則要看你能不能認真地對待工作。公司給員工一份工作,實際上是給他一個生存的機會,隻有認真地對待這個機會,才對得起公司給予的待遇。能否幹好公司所給的工作,能力不是最主要的,隻要有敬業精神,能力差一點兒是可以慢慢培養、逐漸提高的。但如果工作態度不好,不能很好地去麵對工作,這是任何企業都容忍不了的。例子中的小鄒就犯了這樣的毛病。

一個人的工作態度折射著一個人的人生態度,而人生態度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成就。你的工作,就是你生命的投影。它的美與醜、可愛與可憎,全操縱在你的手中。一個天性樂觀、對工作充滿熱忱的人,無論他眼下是在洗馬桶、挖土方,還是在經營一家大公司,都會認為自己的工作是一項神聖的天職,並懷著深切的興趣;對工作充滿熱忱的人,不論遇到多少艱難險阻,都會像希爾頓一樣:哪怕是洗一輩子馬桶,也要做個洗馬桶中最優秀的人!

傑克在一家貿易公司工作了一年,由於不滿意自己的工作,他憤憤地對朋友說:“我在公司裏的工資是最低的,老板也不把我放在眼裏,如果再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我要跟他拍桌子,然後辭職不幹了!”

“你把那家貿易公司的業務都弄清楚了嗎?做國際貿易的竅門完全弄懂了嗎?”他的朋友問道。

“還沒有!”

“君子幹大事,十年等待不晚!我建議你先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工作,把他們的一切貿易技巧、商業文書和公司組織完全搞通,還有包括如何書寫合同等具體細節都弄懂了之後,有了能力,再一走了之,這樣做豈不是既出了氣,又有許多收獲嗎?”

傑克聽從了朋友的建議,他一改往日的散漫習慣,開始認認真真地工作起來,甚至下班之後,還常常留在辦公室裏研究商業文書的寫法。

一年之後,那位朋友偶然遇到他。“現在你大概都學會了,可以準備拍桌子不幹了吧?”

“可是,我發現近半年來,老板對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是對我委以重任,又升職、又加薪。說實話,不僅僅是老板,公司裏的其他人都開始敬重我了!”

傑克用了一年的時間深刻地體會到了一個人生哲學:隻有抱著“為自己工作”的心態,承認並接受“為他人工作的同時,也是在為自己工作”這個樸素的人生理念,才能心平氣和地將手中的事情做好,也才能最終獲得豐厚的物質報酬,贏得社會的尊重,實現自身的價值。這就是“良好工作態度”的神奇力量。

對待工作的態度,實際上是一個道德問題——職業道德。在美國,如果一個人做不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會失去信譽,他再找別的工作、做其他的事情就沒有可信度。如果你認真地做好一份工作,往往還有更好的、更重要的工作等著你去做,也就會更有信譽並能創造出更大的業績!這樣不僅進入了一種良性發展的過程,更體現了付出與回報之間相互照應、相輔相成的關係,即有付出必有回報,要得到回報必須首先懂得付出!

那麼,你應該樹立什麼樣的工作態度呢?

第一,正確看待工作是端正工作態度的前提。

工作是我們需要用生命去做的事,一個人如果有“我不過是在為老板打工”或者“我不得已才幹這份工作”的想法,那麼他在工作時是絕對不會激情四射的。工作是一個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我們寒窗苦讀所獲得的知識、我們的應變力、我們的決斷力、我們的適應力以及我們的協調能力都將在這個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沒有哪一項活動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實、表達自我的機會、個人使命感以及一種活著的理由。

第二,愛你當前的工作。

假使你對工作是被動的而非主動的,像奴隸在主人的皮鞭的督促之下一樣;假使你對工作感覺到厭惡,沒有熱誠和愛好之心,不能使工作成為一種喜愛,而隻覺得它是一種苦役,那你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定不會有很大作為的。因此,要想在職場上有所作為,必須先愛上你的工作。

第三,認真對待上司吩咐的每一項工作。

有些人進入職場以後,老想著自己一展宏圖大業,對老板或上司吩咐的工作,如果覺得能夠鍛煉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眼中就是大事,就會認認真真地完成;而如果是一些打雜的小事情,就會馬馬虎虎了事,或者根本就不願意做。這樣的態度對剛進入職場的你是非常有害的。不要小看工作中的小事,尤其對於剛參加工作的你來說,更應該從小事做起,因為這關係到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問題。

修煉心法

“態度決定一切!”

這是美國已故大演說家、“成功學家鼻祖”羅曼·文森特·皮爾的一句名言。工作不是為了生存,而是要把個人的生活賦予意義,把自己的生命賦予光彩。要從工作中得到樂趣,首先不要讓自己變成工作的奴隸,而要把自己變成工作的主人。無止境的日夜工作正如無禁忌的追逐玩樂一樣不可取。帶給自己工作樂趣的不是最後達到終點,而應當是工作的曆程。一個人所拿到的薪水的高低,與其工作的完成質量應該沒有太大關係。工作的完成質量應該是良心問題,是職業道德問題,它涉及一個人的人品,而與報酬無多大關係。因此,職場人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擺正自己的工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