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今天,仍然沒有自己的信仰。有時會突然想到這個問題,不禁心裏一陣恐慌,到底信仰什麼?就此問過自己的學生,教他們要有自己的人生理想,要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想不明白這個問題,那麼什麼事情做起來也沒有什麼意義。說這些話時,課下不禁捫心自問,我信仰什麼?有什麼可以信仰的,二十多年的經曆,思量再三,隻能是沒有答案,對學生的、體麵而又虛偽的訓話,讓學生自感有道理,現在想起來也是謊言。孔子說:“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還沒有想明白的問題卻讓別人去做,實在是強人所難。孔子的名言固然是對的,自己都不願意做的事,強加給別人,實在是不應該。但是,我想篡改一下:“已所欲,亦勿施於人。”人和人不同,馬克思說:“人是精神獨立的存在。”你喜歡的,喜歡的要命的東西,有可能,在別人看來一文不值,是他(她)最討厭的。所以請記住:“已所欲,亦勿施於人。”人是精神的動物,有自己的想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也是說人的精神是不一樣的,這也是人的主要區別,張三是張三,李四是李四。當然,外在形貌固然也是不一樣的,也有例外,據說,世界上有三個和你相貌相似的人,電視上不是也出現了真假美猴王,真假李奎嗎?不也出現了許多選秀,模仿秀嗎?但是從沒有說,謀謀人與謀謀人的思想是相似的。退一步說,即使有思想相似的,也是在某些方麵相似罷了。由此看來,你不能代表別人,你喜歡的,並非是別人喜歡的。你不喜歡的,也不能說是別人不願意要的。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心死。心如死灰,精神的停止,那這個人的價值也就快到頭了。小時候,想長大,夢想著長大了,就可以做大人做的事情了,可以有什麼什麼樣的作為了。現在長大了,但是並沒有實現兒時的夢想。天真的夢想也在時間的長河裏慚慚消逝,隨之而來的是失望,如果說兒時是心懷美夢入睡的,那麼長大了,卻是心懷恐懼入睡。恐懼來自哪裏?無名的恐懼,來自對未來的不可預卜的恐懼。現在更痛苦的是,我不知道我想要什麼?我信仰什麼?馬(不是馬克思)老師說:“人就要精神愉悅,要是精神不愉悅,那還有什麼意思!”他提醒了我,人活是為了精神,也是馬克思的觀點吧!人是精神的動物,是為精神而活,是為了一口氣而活,是為了精神愉悅而活。有再多的金錢也買不來快樂。你會說誰說的,金錢可以博得佳人一笑呀。但是,你也要看到,金錢用盡,人走茶涼的也大有人在。離開物質談精神,是不是唯心論?光談物質,也未必就是唯物論。古人說:“有才有德為君子,有才無德是小人。”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在於什麼?在於精神。在於思想,是有德,還是無德,有才卻無德的人破壞力是最大的。說來說去,想自己對自己證明,人活著,還是要精神點。要為精神而活。
51、我的信仰(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