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殺頭的事兒(1 / 2)

一大早,從護城河到城裏各個角落就處處響起了緊密的傳羅之聲。

在當時是個不詳的氛圍,昨夜驟雨狂暴,今晨剛剛睡著,便被這吹命的鑼聲,搞得心生煩躁。

之所以不詳,更多的是因為他出現在一個多事之秋的多事之城裏。

雖才四月,但已是熱氣漸生,再加上這沉悶的鑼聲,大清早就使人滲出汗珠。地保團頭一個個都用懷疑的眼光注視著有反朝廷傾向的家庭,那些和東林文人有牽連和過往的人們,更是惴惴不安,生怕一不小心就被株連成了亂黨。

人們側耳傾聽著傳鑼的衙門老爺字正腔圓、有板有眼的喝道:“大老爺曉諭,革新案一幹人等今日午時就地正法。”

正法就是殺頭,果然是個不詳的日子。

雖不祥但不祥,知道要殺頭,總比隱隱的擔心害怕要好,更何況這大刀也不是砍向俺們的頭顱。如此,人群頓時涼爽起來,人們臉上也漸漸輕鬆有了笑容,繼而嬉笑談論“誰誰也是,罵誰不好,罵九千歲。這不是小雞下茅廁——找死嗎?”

“嘿嘿,我長這麼大還沒見過殺頭呢,今兒算是長見識了,聽說那砍頭的老爺,大刀一揮,哢頭就掉下來了,一時半會人還死不了呢,還會拖著身體找腦袋,好可怕呢?”

一時間,覺得事不關己便可高高掛起的宜陽縣居民,開始談論打聽關於砍頭的事。當聽到要被砍頭的幾個人中,有個人還是著名讀書人的時候,興致更加昂然。

似乎這也是明星效應,名人要被砍頭也是和一般老百姓被砍頭不一樣的,好像就多了那麼點味道,那麼點談資。

這個不知名姓的著名文人也算死得其所吧,在這風雨飄搖的年代,還能給人們帶來一點開心的味道。隻是這麻木的人們,還沒有意識到,他們嘲笑的談論的要被殺頭的人,前些日子還在為他們的利益而奔波而呼號,隻是今天要變成一杯黃土。

人們興趣盎然嬉笑著,仿佛看這殺頭比看大戲要來的爽快,反正又不會牽連到自己,相互打趣著,就更加輕鬆起來。

也不是說所有人,都能輕鬆起來,比如那待赴黃泉的犯人,還有那些和犯人有幹係的一些人。除了這些人,還有一個人他也輕鬆不起來,他就是宜陽縣縣令楊昊。

楊昊今年剛過而立之年,寒門子弟十年苦讀,終於一朝中舉成了縣老爺。今天要殺頭的這些個人,其實都是他當年的同窗好友,可今天他卻要送他們投胎了。

其實,楊昊也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隻是他沒有那些同窗那樣的豪氣,或者說他沒他們傻。當今雖然上有天子,下有黎民,但大大小小官員的性命卻捏在九千歲爺手裏,想光耀門楣或者活下去不順著他老人家點怎麼行呢?

雖然是這樣想的,但也不能說楊昊就是個壞人,就是閹黨,他也曾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救下不少文人。甚至,有時候他也想過爺們一回,勇敢地和閹黨對抗,隻是一想想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八歲可愛小兒,中間還有可人暖心的小嬌妻,一顆剛硬起來的心,又瞬間軟了下去。

日漸當午,楊昊不停地擦拭著額頭上滲出的汗水,巴不得趕緊結束這狗日的任務,好回家涼快涼快,抱抱嬌妻哄哄癡兒,過他的安逸縣太爺生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