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應該知道的15個真實段子3(1 / 1)

8、獨特的奧運團體賽製

乒乓球的團體賽一直對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特殊的意義。以前世乒賽團體賽所用的競賽辦法叫作斯韋思林杯賽製。隨著電視轉播的介入,使得國際乒聯必須考慮比賽時間的可控性,所以就改成了五場比賽,叫作新斯韋思林比賽辦法,也是現在世乒賽團體賽的競賽辦法。

從北京奧運會開始,乒乓球雙打比賽改為團體賽,國際乒聯希望有新的團體賽賽製。當時中國提出,奧運會重在參與,不希望有板凳選手,所以要求三個選手都要上場,而且三個人要平均,打兩場或者一場半。在國際乒聯和奧委會決定把雙打保留在團體賽中之後,中國曾經有過提案,雙打比賽放在第一場,因為放在第三場的話,第二場打完的兼項隊員在雙打比賽前要休息,第四場上場的兼項球員在雙打比賽後也要休息,中間間隔時間較長。但大家覺得一上來就雙打不太正式,所以這個提案沒通過。現在,奧運會團體賽中雙打名單是在第二場單打比賽後再提交的,這是為了照顧比賽中實力較弱的一方,他們可以根據前兩場比賽的狀況安排第三場雙打上場人員,可能會得到起死回生的機會,這個雙打名單在兩場比賽後再上交的比賽辦法成為了奧運會比賽的辦法。

9、不能小視的水泥球台

相信很多球友都有過打水泥球台的經曆。這看似不起眼的水泥球台,曾引起過原國際乒聯主席荻村伊智朗的特別關注。當時,荻村先生來到中國,看到街頭巷尾擺放的水泥球台,既耐用又方便,想引進回日本,特意向中國乒協詢問水泥球台的奧秘。中國乒協“謙虛”地表示,水泥球台其實就是為了節約成本,用水泥灌注的石墩而已。

10、鄧亞萍和薩姆索諾夫的距離

我們知道,發球拋球高度現在規定為不能低於16cm,但這麼精確的數值裁判是很難用肉眼測試出來的,所以中國和德國曾經聯名提議,將規則改為拋球拋過頭,讓裁判員比較好判斷。法國乒協當時就提出反對,理由是鄧亞萍拋過頭和薩姆索諾夫拋過頭距離不一樣。國際乒聯至今沒有針對發球判罰的明確建議。通常裁判認為拋球高度隻要高過球網即可。

11、隔空乒乓

歐洲人曾經提出,將球台中間一塊撤掉,隻保留球網和運動員身前一小塊球台,比賽時必須把球打到對方麵前很小的區域裏。估計麵對這個“隔空對戰”的想法,各協會代表們隻能哈哈一笑了。

12、冰上乒乓

1991年在千葉世乒賽期間的乒乓球展覽上,有個非洲人畫了穿上冰刀在冰上打乒乓球的畫,因為非洲很難看到冰雪,所以非洲人用這樣的暢想表達自己對冰雪和乒乓球的喜愛。但這也隻是非洲同胞的一廂情願罷了。

13、圓桌乒乓

有一個南斯拉夫人曾經製作了一個圓桌子,切成六份,像蛋糕一樣,中間一張網。由三組選手同時打球。在上海2005年世乒賽萬人千台比賽,中心的台子就是圓桌,和這個思路異曲同工。

14、大棚乒乓

印度人提出乒乓球是可以在室外進行比賽的。他們曾經在球台邊用塑料布豎起兩米高的圍擋,保證比賽時不受風的幹擾,希望由此將乒乓球推廣成為戶外運動。

15、魚缸乒乓

關於乒乓球比賽的奇思怪想還有很多,比如姚振緒就設想過這樣一個場景:乒乓球太小,常常看不清楚,如果乒乓球可以在足球場上比賽,外麵裝一個帶放大鏡的罩子,這樣場地裏所有人都能看清,觀眾也可以叫喊,球員也不可以受外界幹擾。這種比賽應該叫“魚缸乒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