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少青出院回到家裏後,立即著手破解密電——那封馮儒在臨死前抄下的密電。他在“普渡寺”後殿把密電從馮儒的筆記本上撕下來,折成一個小紙片,藏匿在手槍彈匣裏,並推上槍膛。手槍隨身攜帶,即使誰對他有所懷疑,也不敢貿然碰他的武器。退一步講,緊急情況下,鄭少青可以伺機摳動扳機,隨著子彈的射出將那封密電銷毀於無形。
話雖如此說,當鄭少青躺在醫院病床上的時候,他還是一直擔心槍膛中的秘密會暴露,這也是他急於出院的原因之一。
現在,他從手槍中小心地取出那封密電,展開,眼前出現了幾排密碼:
“194180135235235697147620981526031941801340243356……12223566038……
“194180135235235697147620981526031941801340243356……30893501910123566038……771097149982”
盡管在住院的時候,他也憑借在“普渡寺”記憶的三四組密碼默默思索破解,但是無甚收獲。顯然,單靠記住其中的幾組密碼來破解電文絕對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後來索性不再白費工夫,隻是爭取早日出院。
鄭少青知道,破譯不知密鑰的電文非常困難。它需要同時具備很多條件。除了破譯者本人需要有相當高的邏輯推理、統計演算、聯想類比等智商能力外,還需要破譯者有很寬泛且精深的知識,另外還有極重要的一條,那就是破譯者的天賦、靈感及耐心等情商因素。具備了這些主觀條件,還不一定就能破譯密電。一個很重要的客觀條件也不可或缺。那就是密電素材!大量的密電素材!而且必須是同一密鑰的素材!!隻有具備了所有這些條件,才有可能破譯密電。
抗戰時期,“刀斧手”戴笠(戴笠當時的代號叫“刀斧手”)將美國著名密電破譯專家雅德禮請到陪都重慶,以極高的規格款待雅氏,讓他組團成立在事後很著名的破譯機構——“密室”,專門破譯日寇無線電台的密電。雅氏組織了一支數十人的破譯小組,這些人都是國內一流的電台偵訊專家和密碼破譯專家。他們用收訊機日夜不停地偵收日寇電台的密電,收集了成千上百份日寇密碼電文。在雅德禮的指導和密室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在眾多的密碼電文中找到了規律,才成功破解日寇的密鑰。“密室”為艱苦卓絕的抗戰作出了貢獻。
鄭少青作為一名從事機要工作多年的特工,他對這段數年前的曆史當然非常熟悉。正是由於熟悉這段曆史,他才清醒地意識到,要破譯眼前的這一份電報,比登天並不容易多少。原因很簡單,一沒有素材,二沒有團隊智慧的支持。沒有素材,就缺少了從中找出規律或者邏輯聯係的可能。如果單憑一份密電就能破解它,那這份密電就太簡單了。或者說,一份重要的密電就這樣被破解,就不成其密電了,就失去了加密的意義。而沒有團隊的智慧,這對孤軍作戰的鄭少青來說,是智力和毅力的極大挑戰!
“邏輯與規律是密碼的特征!找到規律!雖然沒有眾多的素材可供發現規律,但是,能不能在這封電文中找到規律的蛛絲馬跡呢?”他鼓勵自己。“這封電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時間緊迫,渡江戰役隨時可能打響。錯過這個時機,即使得到‘長江防禦計劃’的全部內容,也已成了昨日黃花。因為馮儒已經告訴我它和長江防禦計劃有關。這是他用生命換來的。我要繼續下去。馮儒臨終時在木板上寫了‘122’三個字,它告訴我,‘長江防禦計劃’可能和‘122號樓’有關,或者可能就在‘122號樓’。但是,‘122號樓’太大了,可能有近百個房間,幾百個檔案櫃,‘長江防禦計劃’躺在哪個櫃子裏,隻有破解了這封密電才可能知道。而且,據說,122號樓有一個巨大的迷宮似的地下室。陌生人進去,根本不可能找到方向,要想走出迷宮隻有在管理人員的協助下才有可能。”
“退一步說,即使我現在知道‘長江防禦計劃’在‘122號樓’的哪個櫃子裏,我還是有必要破解這封密電。非常有必要!因為,自從上次緊急會議後,國防部各個電台的密碼可能都已經更換了。當然,我軍以前掌握的敵台密碼就沒有任何作用了。我知道一些電台的呼號,如果再掌握了這個呼號的密碼,把這麼重要的情報彙報給上級黨組織,這對我軍今後的作戰將起到何等巨大的作用啊——敵人的一舉一動將盡收我方眼底!有了這個密碼,不亞於有了千軍萬馬。當然,我也會獲得巨大的榮譽!我將會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