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卒子冤魂(一)(1 / 3)

中華門是古城南京的正南門。出了城門,再向南幾公裏就是雨花台。而中華門甕城是南京乃至全國保存得較好的古代甕城。甕城,顧名思義,就是象“甕子”一樣的城池,它是軍事防禦設施。敵人進了“甕子”,守軍一關甕門,再在暗堡和甕城上方施以刀槍箭矢、磚石火炮,敵人隻有束手就擒或坐以待斃。而這樣的防守就如“甕中捉鱉”一樣,故名“甕城”。

3月28日上午八點多鍾,甕城門口漸漸有了些聲息。進出的人越來越多,兩個值守城門的士兵忙著盤問檢查。士兵的身後,是一間值班室。

一輛黃包車在城門口停下來。

孫英蓮提著一隻竹籃子,裏麵有些糕點饅頭,阿芳拎著一些果品和冥紙,分別從黃包車兩側走下來。兩人整了整衣襟,向甕城門口走來。

“站住!”士兵說道。

“長官,我們到瓦片坳去。”孫英蓮說。

“去幹什麼?”年輕的士兵橫著槍。

“去祭奠一下我哥哥。”孫英蓮邊說邊將臂彎下的竹籃朝向士兵。

孫英平犧牲後,由於城防營把戰死的人全都就地掩埋,阿芳和孫英蓮隻得在瓦片坳悄悄地給他立了一個空塚——衣冠塚。

那個士兵一見姑嫂倆哀愁的麵容和攜帶的祭品,用手在鼻孔前扇了一下,說:“走吧。”心裏嘀咕道,“晦氣,一大早剛接班,就碰到這麼個事。”

孫英蓮和阿芳向幽暗的拱頂城門洞走去。

“等等!”對過的一個士兵用槍攔住了她們。這個士兵年齡較大,顯得很老練。

“長官,你這是……剛才他都問過了……”孫英蓮微微轉了下身子,將竹籃朝向那個年輕的士兵,意思是那個士兵已經檢查過了。

“死者是你什麼人?”他冷冷地問道。

“我哥哥。”

“你呢?”他又對阿芳說。

“是我……丈夫。”阿芳悲戚地說。

士兵打量了一下兩人,滿腹狐疑。

“火。”這個士兵突然莫名其妙地說了一個字,並向阿芳伸出右手。

阿芳一時不解,目光轉向孫英蓮。

士兵又將手伸向孫英蓮。

“什麼火?”孫英蓮問道。此時她已經感覺不妙。

昨晚,鄭少青將微縮膠卷交給她們後,按三人的心情,恨不得當晚就出城,到牛首山北麓錢書記的住處,盡快把情報送出去。可他們考慮到晚上城門已經關了,沒法出去,即使叫開城門,也很容易出問題。因為那個時候沒什麼人出城,可她們卻急於要出城,必然會引起城門守衛的嚴格盤查,風險太大。這也是十三天前孫英蓮沒有在當晚及時送出屠殺情報的原因。那天,也就是3月15日夜晚,孫英蓮在煙酒店接到“賬房先生”——即代號“深劍”的潛伏者送來的密寫情報,她隻能在第二天淩晨送出去,原因是一樣的。

再說昨晚。鄭少青和孫英蓮阿芳商量了安全送出情報的方法,就離開了“莫愁煙酒店”。鄭少青走後,姑嫂倆買了些果品饅頭。回到家裏,孫英蓮挑了一個饅頭,小心地在底部挖開蠶豆大的洞眼,又將微縮膠卷用塑料薄膜包好,放入饅頭洞眼裏,再將饅頭封好……

她們覺得這樣做是比較妥當的——因為沒有一個人願意碰別人家的祭品饅頭!

而她們之所以沒有在今天淩晨盡快送出情報,一是考慮到淩晨時分進出城門的人太少,城門守衛的檢查相對來說要仔細一點;二是,大清早就出門祭奠,不合常理。所以,她們選擇了上午八點多鍾開始出城……

計劃不可謂不周密,但還是遇到了根本沒有想到的事!

就在孫英蓮的大腦高速運轉,並問那個士兵“什麼火”的時候,隻聽那個士兵又跟了一句:“洋火(指火柴),或者洋火機。”

孫英蓮的大腦轟的一下,她立即明白了士兵問她們“火”的含義!可是,她不能馬上解釋!那等於把自己最擔心的事告訴敵人!

“你要這個幹什麼?”孫英蓮明知故問。

“你隻管給火就行了。洋火,或者,洋火機。”士兵繼續催促,麵無表情。

“我沒帶火,我又不抽煙。”孫英蓮在這幾句話的應答中,已爭取到了思考的時間,並想好了對策。

“嗬嗬嗬。”士兵笑起來,為他的智慧而笑。“你祭奠你哥哥,不帶火,怎麼祭奠?”他望著阿芳手中提的一捆冥紙。

阿芳嚇出了一身汗——是啊!怎麼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呢?

這個士兵之所以懷疑孫英蓮和阿芳,是有他的判斷的。姑嫂倆一下黃包車,就被他的目光盯上了。原因是孫英蓮和阿芳的步伐。兩人都是妙齡女子,步伐卻沒有扭捏之態,而是透出一股英氣。待到兩人走近,他發現她們的臉上雖有些悲戚,但卻難掩眉宇間的幹練和警惕。在他的夥伴盤問姑嫂倆的時候,他就在心裏算計著,如何讓她們露出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