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天問(2 / 2)

林軒靜靜地傾聽著,腦中浮現出十七大公的樣子。

“這些是天問,但人類如果不發出‘天問’,又如何能反證自己的存在是天的旨意?我活著,那石窟中所有的智者也活著,無時無刻、每時每刻都發出天問。我們集合了全人類數千年曆史中絕頂智慧、最高精神力量,向那隧道中的世界發出‘天問’。那世界,就是一切問題的終結點。”薩曼莎說——實際上是十七大公在“說”。

實際上,接下來薩曼莎還複述了十七大公說的很多話,但林軒記住的隻有“天問”二字。

天問,即中國文學史上的奇作《天問》,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收錄於西漢劉向編輯的《楚辭》中,全詩373句,1560字,多為四言,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起伏跌宕,錯落有致。該作品全文自始至終,完全以問句構成,一口氣對天、對地、對自然、對社會、對曆史、對人生提出173個問題,被譽為是“千古萬古至奇之作”。

薩曼莎的聲音停了,四周的空氣如凝固了一般,充滿了冷肅、悲哀、淒涼、絕望的感覺。

既然是“天問”,他們的未來已經成了無解的謎題。

“十七大公是俄羅斯最強大的智者,據我們研發的超級間諜係統‘紅眼皇後’測算,他的智商等同於愛因斯坦,而行動力則直逼昔日的亞曆山大大帝。我們的總統非常忌憚他,所以才設計了一係列的騙局,將他變相地驅逐出境,發配到這大雪山。沒想到,正是這種驅離,才真正成就了他的人生。”薩曼莎又說。

自古以來,太聰明的人總是沒有好結果的,十七大公如此,中國曆史上也有無數人如此,包括發出《天問》的屈原。

史料中記載,屈原生活於公元前342年至公元前278年之間,名正則,字靈均,一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漢族,東周戰國時期楚國丹陽人。他是一個黃老之學的傳播者,也是繼吳起之後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政治家就。昔時,他作為楚國貴族,曾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主張推舉賢能、修明法度、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最終在汨羅江懷石自殺。

屈原開創了“忠臣殉國”的先例,後代許多忠臣,都在國家社稷大廈傾倒時自盡而亡,以保全自己的節操。

中國的文官曆史,正是這樣一部“文死諫、武死戰”的英雄史。

林軒感歎:“遺憾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十七大公那樣的人,本來可以為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作出更大貢獻,卻深埋山底,虛度半生。”

薩曼莎目光閃動,意味深長地回應:“也許……他的人生並不灰暗,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與那麼多所謂的‘古代人’在一起砥礪智慧、暢想未來,做真正的地球曆史的推動者。”

林軒驚覺:“是不是十七大公還說了什麼?”

薩曼莎點頭:“天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