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花、沙中的宇宙(2 / 2)

普通人聽到這麼多晦澀的概念就已經頭昏腦漲了,但那些進入了林軒耳朵裏,自然而然地連綴成有巨大的價值的情報。他非但不畏懼這些專業性詞彙,而且希望越多越好。在他看來,隻有堆積如山、汗牛充棟的資料才能讓一件事從量變到質變,令最終事實浮出水麵。

“古代中國禪宗已經發現‘一花一佛國、一沙一世界’的宇宙真理,並編纂成這種對仗文字流傳於世。可惜,中國曆史上朝代更迭太快,每一代都充斥著煉丹、風水、堪輿等等招搖撞騙之徒,重複上演著劣幣驅逐良幣的鬧劇。結果,真理被謊言和邪說埋沒,成了文學家們消遣的小玩意兒——一花一佛國,一沙一世界,這是多麼發人深省、振聾發聵的文字啊,前輩們想要告訴我們的是,永遠不要舍近求遠,去遙遠的虛空之處尋找,因為那種行為等同於大海撈針。相反,要從小中見大,從小我中求偉大,從一朵花、一粒沙中找到真正的宇宙。對比以上道理,美國太空總署乃至全球任何一個太空研究強國目前走的路都是錯誤的,宇宙之內,空空如也,人類要尋找的東西就是地球上。”原先生又說。

林軒一言不發地聽著,把原先生的話全都裝進腦子裏。

“你聽得懂嗎?”原先生問。

林軒點頭:“你的意思是,人類到外太空裏去探索能夠移民的星球、尋找活的生命、與外星人溝通都隻是緣木求魚,永遠不會有結果的?”

原先生臉上掠過一陣驚喜:“沒錯。”

林軒接著問:“那麼,按你的意思,外太空空無一物,沒有人類需要的東西,對嗎?”

原先生點頭:“沒錯,就像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想找一個美國人,最好是到哪裏去找?”

林軒回答:“當然是去美國找,因為那裏全都是美國人。”

“如果你是要找一個地球人或者是一大批與地球人相似的人呢?”原先生追問。

林軒自然而然地回答:“當然是在地球找,因為隻要出現在這裏的,全都是地球人。”

這樣的回答看似順理成章,但卻包含著很高深的智慧。

宇宙學家、天文學家、航天學家們都以為飛出地球、飛向太空才是尋找地外生命的唯一途徑,殊不知,反向思考就能明白過來,人類腳下踩著的地球還沒有探索清楚,何須著急向宇宙發展?

這個星球地大物博,人類僅僅占據了表麵的一層,卻不思進取,以為已經完全掌控了它,肆意開采挖掘、汙染糟踐,無視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性,著實是鼠目寸光之至。

“人類能夠認識的,隻有身邊的宇宙,就算強行發展超過光速的外太空航行器飛出太陽係和銀河係,也一定毫無發現,就像是去大海裏撈一個不知長度、不知形狀的針一樣,耗費百年千年的光陰,依舊是沙上建塔、水中起屋,毫無意義。”原先生終於講出了答案。

林軒連跳了兩次,躍上了一個稍微寬敞的高台,轉身看著原先生。

剛剛他們討論的問題非常深奧,值得天文學家、哲學家們寫一篇洋洋萬言的長文。隻不過,文章是文章,現實是現實,林軒眼下就是要確認“蜂巢宇宙”的事。

“原先生,關於‘蜂巢宇宙’,你還知道什麼?”林軒問。

同時,他觀察到岩漿的流速越來越急,可見這個空間是逐漸收窄的,到了最後,也許會縮成一條管道。

“管道?”林軒猛然警醒,“熱流由管道注入某個巨大的機器,機器產生動力,驅使地球軸心轉動——一定是這樣,一定是這樣,地球的轉動要依靠岩漿的高熱來驅動,那是天然的燃料,比任何一種油料、酒精更能提供持續恒久的熱能。各國都有活火山、地下岩漿井、地火沼澤之類的奇怪地理構造,那些都是為地球軸心提供熱能支持的。”

數年前,美國曾拍過一部名為《地心毀滅》的電影,那部影片講述的就是一群科學家深入地心驅動地球自轉的故事。在影片中,一群全球最傑出的科學家駕駛一艘前所未有的地心航艦,深入地心內部的高溫岩漿之中釋放核彈,核爆炸的威力使岩漿發生震蕩,地球核心再度轉動,避免了地心毀滅導致世界末日的大悲劇。

以前有無數例子說明,美國的科幻電影具有無比正確的前瞻性,電影中展現的很多當時匪夷所思的細節,時至今日已經成了人類的真實生活。

如果《地心毀滅》這部電影的主題能夠站得住腳,則其中心論點與林軒所想的不謀而合,都是證明了“地球軸心存在、地球依賴軸心動力的驅動、誰掌控了地球軸心就掌控了地球和人類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