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軒的腦子裏仍然想著秦始皇的事情,完全沒注意那水潭,直到走近,才慌不迭地一步跨了過去。
就在他跨越水潭時,忽然覺得水潭裏有些東西,浮光掠影一樣,有人影,也有人聲。
“哦?有聲音?”他有些奇怪,停步之後轉身俯瞰水潭。
按照山洞裏的格局,那水潭應該很小,很不起眼,當然也很淺,藏不下任何東西。林軒俯瞰水潭,突然就發現,水潭裏的水草漂浮不停,像是身在暗流之中一樣。
他聽到的絕對是人聲,似乎有人在歌唱,唱得毫無瑕疵。
那水潭是無聲的,但又是無底的,因為林軒探頭看著,水底光影晃動,至少有幾十米、上百米深度。
就在石壁之上,刻著兩個古篆大字——弱水。
林軒一驚:“弱水?那條在文學藝術史上最詭異的水脈就在這裏?”
弱水,古代神話傳說中泛稱險惡難渡的河海。
《海內十洲記?鳳麟洲》記載:鳳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裏,洲四麵有弱水繞之,鴻毛不浮,不可越也。
近現代人們還常用“弱水三千,隻取一瓢飲”來表明對愛情的專一。
小說《九州?青蘅傳》中記載:世間最大的弱水為夜沼,為九州大陸上的一片大湖。弱水之內萬物不生。夜沼之中可看到兩種生物——地蟒與夜孫鳥,而它們並不真正生存在弱水中。夜沼其實分為兩層,上層為萬物不生之弱水,下層是清水。地蟒生於清水之中,而夜孫飛在空中,這裏可謂是真正的死亡之地。
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也有浮不起鵝毛的弱水河。
當然,小說家之言,並不可信,其中夾雜了太多臆造的成分。
林軒知道,弱水的真正來曆是源自民間。
古時許多淺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隻能用皮筏過渡,古人認為是由於水羸弱而不能載舟,因此把這樣的河流稱之為弱水。古書《山海經》、《十洲記》等中記載了許多並非同一河流而相同名稱的弱水,《山海經》載的“昆侖之北有水其力不能勝芥故名弱水”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後來,古文學中逐漸用弱水來泛指險而遙遠的河流。
比如蘇軾的《金山妙高台》中:蓬萊不可到,弱水三萬裏。
張孝祥的《水龍吟?望九華山》中:縹緲珠幢愚衛,望蓬萊、初無弱水。
中國古代人的想象力太複雜,能將一種自然現象賦予很多神奇的意義。如果放在現代物理學上討論,那自然是解釋為“超小密度水”、“超低浮力水”,與傳統意義上的“死海”形成鮮明的對比。
不管怎麼說,“弱水”幾乎沒有浮力,這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在這樣一個陰暗之地出現“弱水”之名,可見那水潭不是普通的水脈,而是具有某種特殊意義的。
林軒俯視了一陣,陡然間一陣頭暈目眩,身體酸軟無力,向著水潭倒下去。
那水極涼,他一入水,身子就直線下墜,根本來不及反應。當他被冷水所激頭腦清醒後,立刻雙臂平伸,上下揮動,試圖升上水麵,但那水體沒有絲毫的承載力,隻是任他一路下沉,轉眼間下沉了十七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