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你秋季養生
博文·說
作者:行雲
轉眼間,秋季已經來臨。秋季包括從立秋到霜降共6個節氣,是氣溫從熱到涼、從涼到寒的過渡階段,對養生尤為重要。看醫生提倡的秋天養生之道:
秋季為何要養生?
中醫說,秋季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6個季節,秋季的特點是由熱轉寒,陽消陰長。秋天氣候幹燥,空氣中缺乏水分,溫度降低,故燥邪為秋天的主氣。初秋時節,夏天的餘熱尚未除盡,氣候較熱,與燥邪相結合成溫燥;而深秋之際,氣溫轉涼,與燥邪結合成涼燥。燥邪最容易侵犯肺呼吸道及腸道等多津的器官,還會令人出現如皮膚幹燥、口幹鼻燥、兩目幹澀、舌苔幹燥等情況。
中醫提示:
1.精神方麵,秋季宜保持清淨樂觀之心,即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
2.起居調節方麵,秋季宜早睡早起,不宜熬夜和懶睡,清晨應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室內保持一定的濕度;
3.秋季末是中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的多發季節。秋末冬初時節,腦血栓、腦溢血發病率遠遠高於其他季節。深秋時節,由於天氣變涼,氣溫降低,皮膚和皮下組織血管收縮增強,周圍血管阻力增大,導致心髒負荷增加,血壓升高。此外,寒冷還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直接影響心髒血液供應,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除了堅持服用原有藥物外,還應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鍛煉,如打太極拳、戶外散步、慢跑、跳交誼舞、短程旅遊等以增強抵抗能力。積極防治感冒,以避免誘發或加重心腦血管疾病。
秋季飲食有講究
秋季養生,飲食非常重要。市二醫院康複醫學科治療師楊映月說,秋季應多吃滋潤的食物,如燕窩、梨、川貝、杏仁、冬瓜等等。中醫有“宜食麻以潤其燥”的說法,可以選擇每天的飲食中加少量的芝麻油,用芝麻做菜、做粥等等,因芝麻裏麵有豐富的卵磷脂和亞油酸,且是滋補強劑,有補血、生津、潤腸、通乳和養發等功效。便秘的病人食用也很有效。
秋季進食還應少食辛辣多吃酸味的食物,這裏的辛辣,不全指海椒、花椒,還包括蔥、薑、蒜、韭菜等。不僅如此,秋季體內還有部分餘熱,還應繼續給予去火的食物,但是不能吃過於寒涼性質的食物,這就是為什麼秋天不能大量進食西瓜的原因。可以多吃綠豆粥、金銀花、龜苓膏等等。
適合在秋季食用的食譜:
鯽魚白蘿卜絲湯:鯽魚味甘性溫,有很好的益氣健脾,通脈下乳的功效,而白蘿卜被稱為土人參,有下氣消食、除痰潤肺、解毒生津、利大小便的作用。鯽魚先洗淨,白蘿卜切成絲,放少量油煎魚至兩麵黃,再放魚入砂鍋中,上覆白蘿卜絲,澆水至淹過魚麵,喜湯者可多加少量。用文火慢燉25~35分鍾,可按自己口味酌量添加蒜、蔥等等,既美味又營養。
冰糖梨子川貝湯:取新鮮梨子洗淨去核,放入貝母及少量冰糖,可選擇蒸和煮兩種方法。冰糖養陰生津,潤肺止咳,梨性微寒味甘,能生津止渴、潤燥化痰,貝母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作用,此款食物,於秋季養生,最合適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