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愛麗絲”¥介紹(1 / 1)

愛麗絲是德國鳶尾的別名,法國國花,最初,這個名字的由來,原指希臘神話化中的「彩虹神」伊麗絲。伊麗絲是掌管戀愛的神,之所以又稱她為「彩虹」女神,是因為,戀愛的美麗和絢爛及幻想,不都像彩虹一樣迷人嗎?當然,戀愛不能隻憑一時興起的。自遠古以來,男女都在追求「永不消失的愛」。而善妒的宙斯使者伊利斯(iris)也以為變成花之後,應該會改變這種想法吧!

當你受製於「伊利斯」的魔力時,既使你變成「愛麗絲」也不會有任何怨言吧?!那道總是晴空下閃爍著美麗光輝的彩虹——愛麗絲。

難道世上真的有這麽完美的戀愛嗎?

這是愛麗絲這個名字最初的靈感,我要塑造一個擁有永恒不變的愛的女孩——愛麗絲。

不過,“愛麗絲”的名字緣於《愛麗絲夢遊仙境》,這是一個由全世界孩子的想象世界組成的故事,這也是由一隻兔子開始的故事——夏天,河岸邊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一個小女孩正做著白日夢,不知不覺中跟著一隻兔子跳進了洞,於是,愛麗絲進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這是我最愛的一本書,看啊看啊,不知不覺就長大了,長大了以後,我還是會說,我就是愛麗絲。是最美的愛麗絲。

貝多芬寫過一部樂曲,是我的手機鈴聲——《獻給愛麗絲》,這是貝多芬為數不多的鋼琴小品之一,但在他生前未發表,樂譜發現於1867年。這首樂曲可能是作者四十歲時(1810年)為他的學生,名叫愛麗絲·瑪爾法苔伊的十七歲少女所作。此曲形象單純技巧淺顯,顯然是為了適合於初學者的彈奏程度。發表以後,不脛而走,幾乎成為初學者必彈的曲目之一。貝多芬一生沒有結過婚,但是,他一直盼望著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侶。因此,這類事在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傳。1808—1810年間,貝多芬已經是近四十歲的人了。他教了一個名叫愛麗絲·瑪爾法蒂的女學生,並對她產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暢的情況下,他寫了一首《a小調巴加泰勒》的小曲贈給她。“巴加泰勒”(bagatelle)意思是小玩意兒。貝多芬還在樂譜上題上了“獻給愛麗絲”這樣幾個字。以後,這份樂譜一直留在愛麗絲那裏。貝多芬逝世以後,在他的作品目錄裏也沒有這支曲子。我也為這寫了一部作品——《獻給愛麗絲》——是以小說的形式,講述著一段美好的愛情。喜歡的話,可以留心,將在不久發表。

believeinyourself

iwillshednotear,iwillfacemyf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