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燕雲會戰(1)(1 / 3)

靖康三年11月初五,初入護民軍的高寵大顯神威,生擒金人猛將完顏闍母於陣前。

完顏闍母身份尊貴,金人不能忍受完顏闍母的腦袋被護民軍砍下來,懸掛於陣前,再加上完顏宗望另有打算,所以同意用二萬匹戰馬交換完顏闍母一個人。

靖康三年十一月二十,金人用從合不勒可汗那裏敲詐得來的二萬匹戰馬交換了完顏闍母。不過出乎宗望意料的是,收到戰馬之後,嶽飛第一時間就派董先的騎兵師,護送這些戰馬去了大名府,然後又從大名府送到了江淮軍團。這讓宗望感到自己大大地失算了。

靖康三年十一月底,牛皋率百騎離開白水河,回到了太行山。

靖康三年十二月初,金軍真正的都元帥,完顏斜也再度出山,率領鎮守黃龍府,維護金人後方穩定的五萬鐵騎抵達燕京。第一時間向完顏宗望下達了殲滅護民軍於涿州境內的太宗軍令。同一時間,完顏宗翰率西路軍大部趕到莫州。完顏宗弼完顏宗輔領著東路軍的五萬精銳趕到真定。

這個時候的金人正是巔峰時期,名師大將盡在人世,內部的政治鬥爭剛剛顯出苗頭,還沒到兵戎相見自相殘殺的那一步。再加上無論是完顏吳乞買,還是完顏斜也完顏宗望等人,他們都是有大局觀的人。他們敏銳地察覺到了剛剛崛起的護民軍對金國的巨大威脅。特別是護民軍的崛起速度更是令他們心生驚懼。

他們發現,嶽飛似乎找到了發掘整個中原大地戰爭潛力的正確方法。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須知北宋時分,長江南岸雖然開發得很厲害,但長江北岸依然是北宋的人口重心。長江以北的人數應該占全國人口的七成。特別是京東路,河北路,以及汴梁為首的中原地帶,人口差不多占了全國人口的五成。偏偏這些人數眾多的地盤目前都在護民軍的轄區之內。

當然了,人多有時候是好事,有時候反而是壞事。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一旦缺糧,人們就會變成流民,嘯聚為盜。但如果能夠讓這麼多的人免於饑荒,那就可怕了。將近五千萬的人口總量,就是百裏挑一,也能整訓出五十萬精銳軍士,

偏偏嶽飛現在就做到了這一點。

憑借相對清明的司法和稅收,以及良好的軍紀,現在的護民軍轄區就像一塊巨大的吸鐵石,吸引著全天下有財力有實力的世家遷居其間。

而海寇李寶和幾個船運世家一起,組織了一個超級大的武裝商隊,正在瘋狂的擄掠東南亞的沿海島國。

當然,他們也不隻是動用武力。他們和歐洲的商隊,還有阿拉伯的商隊都有往來,用大宋出產的瓷器絲綢交換糧食。反正現在李寶的武裝商隊隻做一件事,瘋狂地往護民軍轄區倒賣軍糧。正是因為有了海外源源不斷地輸血,護民軍轄區之內雖然糧食緊張,但一直沒發生饑荒。

不要說和金人統治區的宋人比較,就是和趙構治下的長江南岸相比較,護民軍治下的百姓也要好過許多。

正因為這種原因,才讓護民軍奇跡般地做到了前人無法做到的一點,成功地動員起了龐大人口積聚的戰爭潛力。

這些正是金國上層最為擔心的原因。趙宋官家廢物,畏百姓甚於畏金人。他們總是想方設法地破壞百姓的尚武精神,破壞百姓的團結互助精神,用盡一切手段,把老百姓變成一盤散沙。所以空有上億人口,麵對金兵的鐵騎,竟然沒有一戰之力。

就算如此,他們依然不吸取教訓,對那些民間自發的抗金武裝使出分化之計,硬是讓各家武裝互相猜忌,互相殘殺。

在原來的時空裏,宗澤招安的百萬太行草寇,就是大宋境內最好的兵源。這些人都有基本的戰鬥能力,一旦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單憑他們,就可以抗住全部的金國鐵騎。但趙構是怎麼做的呢?他隻派了一個杜充,就成功地把由匪變兵的百萬義軍再度變成流寇。曹成李成等人大舉南下,寇略江南,直接把中原這塊有巨大戰略價值的核心地帶變成了軍事真空區,金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這塊腹心之地。

護民軍崛起之後,情況明顯就變得完全兩樣。在善用烏合之眾的牛皋指揮下,百萬草寇穿上了護民軍的衣甲,開始和金人血拚。

經過一年的殘酷淘汰,百萬義軍隻剩四十萬人,但這四十萬人明顯比以前的百萬人更加能打。雖然這其中,隻有十萬人能和金人野戰爭鋒。但剩下的三十萬人,據城而守,據險地而守,已經完全不懼金人精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