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企業社會責任的財務管理框架重構
企業縱橫
作者:朱妤
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財務部門作為企業發展中的重要部門,承擔著企業各種利益關係的調節重任。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對職工及社會的責任體現,對企業的財務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否從社會責任的角度來規劃企業的發展方向,從企業經營的過程中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從而實現企業各部門利用及對社會的發展給予有力的促進。為此,加強對企業財務管理框架的變革和嚐試,從理論和實踐上給出一定的協調,來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落實,將成為企業未來保持健康、和諧、穩定發展的大事。本文將從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入手,就企業的財務管理、政策要求、評價報告等方麵進行探索,以資共鑒。
一、企業的社會責任具體內涵
從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進行分析,企業的社會責任主要體現在經濟責任、法律責任、生態責任、倫理責任和文化責任等方麵。作為企業經營行為以及對其相關利益群體所承擔的義務,我們知道,當前企業的社會責任觀念相對比較淡薄,還沒有形成有效的製度化、法製化,對企業生產經營中出現的勞資糾紛、生產安全、社會保險、環境汙染、權益保障等問題還沒有建立完備的體製。為有效促進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的建立和執行,從企業財務管理的角度對其經營進行變革,加大對“股東至上”財務型管理向“利益相關者合作”型的財務管理模式轉變,以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感。
二、企業財務管理模式的現狀分析
(一)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轉變
在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下,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建立在企業利潤最大化的基礎上。企業的經營和發展以維護股東的財富為本,通過對企業的各項活動中的財務關係進行協調,並促進企業利益的不斷提升。而企業財務管理理論卻提出了企業的發展,應該建立在承擔其社會責任的基礎上,離開了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就難以有效實現。為此,基於社會責任觀的企業財務管理,更關注全體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以實現對股東、債權人、員工、顧客以及企業所在的社區公眾在內的一切與企業有利益關係的所有群體的利益,必須對企業財務管理體製進行有效的調整,以促進企業建立相應的財務管理機製來確保相關者利益的最大化。
(二)企業財務管理機製的轉變
在企業的財務管理過程中,通過一組有效的契約關係來實現對財務管理行為的有效控製和監督,這種積極的製度就是為了實現企業各利益相關者利益實現的公平和效率。由於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必然需要建立由企業共同治理和相機治理的綜合財務管理模式,以實現企業在正常的管理中或出現非正常經營狀態下,都能確保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基礎上,實現各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利益。
當企業在共同治理機製下,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實現利益的分享和公平。一是要確保利益相關者共同的財務收益的獲得,即確保每一位股東、債權人、企業管理者、經營者、員工等利益的有效獲得。二是能夠通過一定的製度,如投票製度、表決製度、股東訴訟製度等,來實現對企業利益相關者的相互製衡;同時,對企業監事會監督機製的實施,來確保企業各利益相關者能夠對企業經營的各環節進行有效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