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與郡王的區別(1 / 1)

親王是封建製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國封建製度中,為王爵的第一等。

中國封建製度中的親王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鄭樵《通誌.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餘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

自親王、郡王分設,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明朝時期,親王的正式名稱為王,其封地稱國,王璽稱“某國之寶”。爵號直接冠以親王字樣為名的,唯清朝一代,其全稱為和碩親王,滿語稱“ho&353;oicinwang”。

貝勒和貝子是清朝授於滿蒙貴族的爵位多羅貝勒、固山貝子的簡稱,比王爵小,比公爵大。對滿人一般封給皇族,也有特例。清朝建國之初,滿族貴族的封爵十分簡單,貝勒等於王爵,其最貴者稱為和碩貝勒。太宗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重定製度,貝勒位在郡王之下,其次序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種封爵也頒給蒙古貴族。

宗室皇親,分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

子、多羅貝勒、多羅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

、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若除去世子、長子外共十二級。一般爵位

均為降級世襲,即子嗣承襲父爵要降一級。如果承襲者本人無甚功勳,不能晉級。少數特

許可世襲罔替,如清初的八家“鐵帽子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

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托,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八家以及後世的乾隆時封的怡賢親王、同治時封的恭親王、光緒時封醇親王、慶親王四家

順治元年,始定諸王、貝子、貝勒、公俸祿。攝政王3萬兩,輔政王1.5萬兩,親王1萬兩,

郡王5千兩,貝勒2500兩,貝子1250兩,鎮國公、輔國公625兩;順治七年又加給祿米。後

幾經調整,最後確定為:

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

郡王歲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

長子歲俸銀3千兩,祿米3千斛;

貝勒歲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

貝子歲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

鎮國公歲俸銀700兩,祿米700斛;

輔國公歲俸銀500兩,祿米500斛;

一等鎮國將軍歲俸銀410兩,祿米410斛;

二等鎮國將軍歲俸銀385兩,祿米385斛;

三等鎮國將軍歲俸銀360兩,祿米360斛;

一等輔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335兩,祿米335斛;

一等輔國將軍歲俸銀310兩,祿米310斛;

二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85兩,祿米285斛;

三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60兩,祿米260斛;

一等奉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235兩,祿米235斛;

一等奉國將軍歲俸銀210兩,祿米210斛;

二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85兩,祿米185斛;

三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60兩,祿米160斛;

奉恩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135兩,祿米135斛;

奉恩將軍歲俸銀110兩,祿米110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