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如何表達自己(3)(1 / 3)

初次的會談往往因為談話主題結束,或是因為話不投機而使談話突然中斷;這時你可以利用身邊的事物為話題。其實話題是很容易發掘的:"你家小狗好聰明喔!""這地方的裝飾真別致!"隻要你多用心去觀察,身邊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話題素材,這些話題不但輕鬆自然,還可以拉近你與對方的距離,增進親切感。

當我們在與他人交談時,應該想想上述的例子,不要讓對方覺得索然無味;有對著機器說話的感受。避免這種場麵並不需要高深的說話技巧,隻要在行為反應上稍加留意,讓對方感受到親切感就可以了。比方說,以眼睛直視對方,並在適當的時機輕輕點頭或微笑表示讚同;或者一開始交談時稍微傾身向前,表示你十分關注對方所說的話。這些細微的動作隻要稍微注意,就能使對方興致盎然地和你繼續談話。

還需注意的是,在與尚未熟識的人說話時,最好選擇較為輕鬆愉快的話題,盡量不要提及個人過去不愉快的經驗,以免讓對方覺得沉悶、無聊。

拿破侖是一位非常厭惡虛偽奉承的人,有一次在聚會中,來賓大多是一些諂媚逢迎的人,見到拿破侖就笑嘻嘻地迎上前來,一開口就是恭維的話:"將軍真是武功非凡!""您對國家貢獻十分偉大,如果沒有您,我們如何能享受如此豐富的盛宴呢?"這些話令拿破侖聽得十分不舒服。這時正好有位客人走過來敬酒,並說:"將軍您最討厭逢迎巴結的話,今天這個聚會一定使您很難受吧!"

拿破侖十分驚訝,頓了一會兒便對這位客人微笑,然後表示內心無奈地搖搖頭。

顯然這位客人發自真心的一句體恤話,遠比十句、二十句刻意恭維的話,更能得到拿破侖的認同。

刻意奉承、諂媚的話,聽起來或許令人飄飄然,但是卻浮華不實。因為這種話往往不是出自內心的真誠,反而給人誇張、不切實際的感覺,使人無法打從心底去接受。比方說你有一套穿起來顯得老氣的西裝,你並不喜歡,但是因為某些原因,不得不穿上它,結果別人對你說:"你今天真帥氣,這衣服真適合你。"相信你聽了之後,心裏一定很不是滋味。

談話結束,要向對方告別時,如果能帶著"期待再見"的語氣和態度,往往會使對方在離別之後,特別想念你,希望能有機會再和你見麵。

與時俱進--言談內容應適應文化背景

語言與文化、社會背景本來就是既相成又製約,也就是說,當我們在傳遞任何訊息時,總是會受到不同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因此,為了讓語言運用達到最佳效果,必須清楚辨明各種社會及其文化對雙方的影響。

你我交談時,一切的言行均在一定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進行,換言之,一定要符合所謂的文化特色、社會規範或倫理準則。它一方麵力求避免和克服與特定場合不協調、不適應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麵有意識地主動聯係社會規範,並選擇一定的表達方式,以有效發揮語言的表達功能。

一般而言,我們的社會環境、曆史背景、文化特征,往往會賦予語言在本身意義外的附加意義和功用,從而對人際往來產生影響。所以,當我們在使用具有"附加意義"的語詞時,必須特別小心謹慎,如果隨意亂用,勢必弄巧成拙。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而不同的民族語言也反映了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因此,在語言的運用上必須注意文化差異。

例如,我們都會對同事、朋友、鄰居說聲:"吃過飯了嗎?""這麼早,上哪去呀?"誰都知道這是一種親切的問候和招呼,但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裏,卻可能引起誤解或不快。譬如對歐洲人或美國人說"吃過飯了嗎",對方可能以為你要請他吃飯,當他發現你隻是隨口的一聲問候時,便會認為你虛情假意、言不由衷,從此對你印象極差。"你要多穿些衣服,別感冒了。"在我們聽來這是一種關懷,但美國人聽了也許會認為你是在指使他,反而對你產生反感。

由此可見,與人交談時,多多了解對方的社會、文化背景,一方麵可以避免或克服某種不協調的情況,另一方麵,則可以有意識地運用其背景加強淡話效果。

毛遂自薦--恰當地自讚自誇

有些人隨時隨地都驕傲自大,炫耀自己,相形之下,那些謙虛謹慎的人的確要好得多。然而,並不是任何場合、做任何事都需要如此"謙虛",因為"謙虛"過度,反而給人一種"真沒用"的感覺。

因此,即使是"謙虛"一類的話,也要視場合及身份而決定運用與否,該自誇時就自誇。

毛遂若不勇於自薦,這個人才就可能被埋沒了。蘇秦、張儀遊說列國,蘇秦鼓吹合縱,張儀宣揚連橫,就是自讚自誇其外交方針、軍事策略如何高明。由此看來,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外交舞台與上層社交場合,自讚自誇就已成為極普遍的現象。

但在後來的民間人際交往之中,卻形成了這種偏激的傳統見解:視自謙自貶為美德,視自讚自誇為狂妄。

在現代化的開放社會,商品經濟發達,人際交往頻繁,而且新的物質產品、新的精神產品以及新的行業、新的知識和新的人才不斷湧現,人們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不自讚自誇一番,有誰知曉呢?

今天,招標答辯、招聘口試、評定職稱、推銷產品等等,全離不開自讚自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