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的石頭
夢想中國
作者:張邦興
每一次去老山,我都感動於自己對那座英雄山峰的無比崇敬;每一次從老山歸來,我都收獲了不同的人生感悟。
30年前的1984年4月28日,我邊防部隊奉命收複老山地區,老山因此而被定格在曆史的輝煌裏,成為了全中國甚至世界矚目的英雄之山。今年清明時節,我又去了一趟老山,那天,我一路行走一路尋覓,一路尋覓一路感動,而在這整個過程中,一直強烈撞擊著我心靈和靈魂的,是那些目之所及無處不在的石頭。它們在遠山、在近穀、在原野、在路旁,在高高的山崖上、在密密的草叢中、在裸露的河灘上、在蒼鬆翠柏掩映的烈士墓園、在從山腰延伸至主峰之上的一級級台階裏、在廢棄的火炮陣地上、在蜿蜒縱橫的塹壕中、在點綴於陣地間的貓耳洞內,在我經過的所有地方……它們或巍峨矗立,或散亂橫陳,或隨意鋪灑,整座老山,其實就是一處石頭的世界;它們無言無語,卻又仿佛一路都在向我述說著每一處岩壁、每一塊石頭、每一粒沙子蘊含的精彩生命、不朽故事和豐富內涵。
一
麻栗坡多山,老山多石。在老山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神奇、生動感人的神話:遠古的時候,壯族始祖布洛陀和乜六甲為了經營大地,方便人們耕作和生息,曾經安排山河、鋤河犁江。有一天晚上,他們要趁著夜色把大山趕到大海裏去,眼看大功即將告成時雞卻叫了天也亮了,因為被天仙和大地之神幹預,山們再也不走了,他們隻好將從雲南腹地趕來的群山扔在滇東南的大地上,從而使雲南高原滇中多大壩,滇東南則多高山,麻栗坡於是便成了一個群山聚焦的地方。老山,又是這眾多山峰中一座極其雄偉挺拔的山,它的筋骨、它的脊梁、它的體格,甚至它的發膚都由堅硬的岩石和砂礫構成。因為隨處可見又極其普通,所以,對於老山上的石頭,人們往往是不以為然的,就像在老山的懷抱裏生生不息的普通人群;就像那些當年收複老山、今天守衛老山的普通戰士,甚至烈士墓園裏默默無語的墓碑,老山上因為戰爭遠去而逐漸爬滿苔痕的塹壕、貓耳洞……平時,誰也不會太在意它們的存在,就連發生在30年前的那場血與火交織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戰鬥,也隻有在特殊的日子裏,才會被忙碌的人們偶然想起。然而,不管今天的人們是不是時時在意,是不是常常想起,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著,它們屹立於天地之間,因為歲月的洗禮而熠熠生輝。
最難忘的是那個曾經威名赫赫,飲譽全軍的老山主攻營營長臧雷,1979年自衛還擊戰時他還是個排長,執行戰鬥任務時身負重傷,昏迷6天6夜,喪失記憶3個月,醒來後半身癱瘓,被評定為一級殘廢,用臧雷自己的話說:醫院的專家已經給他判了“無期徒刑”。但是,臧雷恢複記憶以後,以頑強的毅力重新學坐、學站、學走,一小時隻能走8米也咬著牙天天堅持。學會走路後,臧雷又去學遊泳,學騎馬……直至醫生給他下的那張“判決書”失效,直至他奇跡般地重返戰場,帶領老山主攻營衝鋒陷陣,拿下了老山主峰,成為在當時的中國人盡皆知的戰鬥英雄。然而,他並沒有長期生活在自己用青春和熱血創造的耀眼光環中,幾年以後,他從副團長的崗位上離開部隊,來到重慶的一個商會,做了一名名不見經傳的秘書長,隻有每逢老山作戰紀念日或是清明時節,他又到老山看望倒在衝擊路上的那些戰友時,人們才會見到他不減當年的颯爽英姿。
除了臧雷,老山主攻營的好多戰士也都寂寂無名,叢明烈士生前是個軍校畢業生,很有才幹,英語很棒,好抽煙,戰鬥打響前,副連長叢明對戰友們說:“如果我犧牲了,你們一定要在主峰的最高點上拿一塊石頭,用紅布包上,交給我的媽媽……”而他自己,卻化作了長睡在老山的一尊巨石,年年歲歲將老山深情守護。17歲的小戰士賈雲科,戰鬥中負了傷,戰友們讓他撤下去,他不理睬,忍著劇痛繼續參加戰鬥,犧牲時手上還緊握著火箭筒,永恒為擊發的姿態,由此,人和火箭筒成為戰友們心中永遠的雕塑。“小胖子”戴友紅是機槍手,他樣子長得很乖,紅紅的臉蛋,他在寫給父母的遺書中說:“咱們家窮,你們花幾千塊錢供我上高中,正當我能為你們盡點孝心的時候,我卻上了前線。我不想死,因為家裏需要我。可是爸爸媽媽,祖國更需要我……如果,我不幸在戰鬥中犧牲,爸爸媽媽不要難過,因為我小時侯,你們就是這樣教育我的……”九連八班班長黃秀峰歌唱得好,戰鬥打響前還在教戰士們唱《戰士的第二故鄉》,在攻打老山的戰鬥中,他的左肩被子彈擊穿,自己用急救包裹上繼續衝鋒。衝鋒路上,他一隻腳踩了地雷,當時就被炸飛了,他脫下軍衣把炸斷的腿裹上又艱難地向前爬了20多米,最後犧牲在衝擊的道路上。老排長吉興村犧牲6天後,他的兒子就出世了,這個孩子認識的爸爸,是烈士陵園裏那塊冰冷的墓碑,但臧雷和他活著的戰友們,都認為那塊石碑散發著生命的溫度。
還有土生土長在老山腳下的民兵英雄駱科邦,長年堅守在邊境的哨所裏,曾經指揮民兵擊潰了敵人的一次又一次進犯,連老母過世、妻子產子時,他都堅守在陣地上,戰後他成了聞名全國的民兵英雄。但在以後的經曆裏,筆者隻在有一年楊萬鄉人大委員的當選名單裏,偶爾查到過他的名字,別的,就不曾再見隻言片語,仿佛歲月的塵埃已經將他和他的名字深深湮沒。還有著名的支前模範田秀蘭,戰時任麻栗坡縣民政局的副局長,退休以後卻到麻栗坡烈士陵園當了一名講解員,天天深情守護著她心中那些永遠的英雄,常常向前來祭奠的人們,講述那段越走越遠的往事。
還有很多很多人,大家已經想不起他們的名字,他們就像老山上隨處可見的石頭,平凡普通而又不引人注目。但是我知道,正是他們倒下化作了不朽的山脈,老山才有了不倒的脊梁。
二
然而,老山上的那些石頭又是極不平凡的,它們是無數英烈的化身,是這些傲然挺立的石頭,支撐著影響了中國一代又一代人的老山精神。無論是麻栗坡烈士陵園裏那排列整齊的979座石碑,還是老山主峰那從紀念館向山巔延伸的象征著倒在這裏的223名烈士的223級石階,每一塊石頭都刻滿了生命的印痕,每一塊石頭都跳動著生命的律動,每一塊石頭都注入了英烈們不朽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