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以低調姿態出發,往往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麵對機會的來臨
兩個貧苦的樵夫靠上山撿柴糊口,有一天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的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棉花賣掉,足可供家人一個月衣食無慮。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欲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眼快,看到山路上有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足足有10多匹之多,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肩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想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一大段路,到了這裏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願換麻布。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罐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肩頭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來挑黃金。
他同伴仍是那套不願丟下棉花,以免枉費辛苦的論調,並且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他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一場空歡喜。發現黃金的樵夫隻好自己挑了兩罐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走到山下時,無緣無故下了一場大雨,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透濕。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飽了雨水,重得完全無法再背,那樵夫不得已,隻能丟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
麵對機會的來臨,人們有許多不同的選擇方式。有的人會單純地接受;有的人則持懷疑的態度,站在一旁觀望;有的人頑固得如同騾子一樣,固執地不肯接受任何新的改革。而不同的選擇,當然導致截然迥異的結果。成功的契機在起初未必能讓每個人都看得到它的雄厚潛力,起初之際的抉擇正確與否,往往便決定了成功與失敗的分野。
時刻留意自己所執著的意念,是否與成功的法則相抵觸,追求成功,並非意味著你必須全盤放棄自己的目標而去牽就成功的法則。隻需在意念上作合理的修正,使之切合成功者的經驗及建議,即可走上通向成功之道。
心靈溝通
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時刻,審慎地運用你的智慧,作最正確的判斷,選擇屬於你的正確方向。同時別忘了隨時檢視自己選擇的角度是否有偏差,適時地給予調整,千萬不能像背棉花的樵夫一樣,隻憑一套哲學,便欲強渡人生所有的關卡。
放棄無謂的固執,冷靜地用開放的心胸去作正確抉擇。每次正確無誤的選擇將指引你永遠走在通往成功新境的坦途上。
得與失
古希臘時期,曾有一位學生問哲人蘇格拉底:“請您告訴我,為什麼我從未見過您蹙額愁眉,您的心情總是那麼好嗎?”蘇格拉底回答說:“因為我沒有那種失去了它,就使我感到遺憾的東西。”
蘇格拉底的好心情,與他的得失觀是密切相關的。
人生總是這樣: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總有所得。一個人總是患得患失,心情能夠好起來嗎?
人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斷地想得到想得到的東西,但得到之後,終會撒手而去,化作塵土。正如《紅樓夢》中的《好了歌》所唱道的:“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金銀忘不了!終朝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這並不是看破紅塵,客觀事實也確是如此。在曆史的長河裏,任何人都隻是來去匆匆的過客,誰也不可能永久地擁有什麼,凡得到的,終究要失去。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得失中,如何才能讓短暫的人生變得更富有意義和內涵。
人是有需求,有理想,有追求的動物,在有生之年總是想得到而怕失去更多更好的東西。然而,人生不是一個隻進不出的無底容器,而是一個有得有失的代謝過程。
一方麵,有所得必有所失。一個人的歲數在增大,生命的定數就會減少;走向了成熟穩健,就會失去無憂無慮的童真;有了一個夫妻恩愛的家,就會失去單身時的無拘無束;埋頭筆耕而有所著述,就會失去一般人悠閑自在的生活;一旦成了家喻戶曉的名人明星,言行舉止就會失去相對的自由。這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得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