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靜下心來,準備著手給本書寫序的時候,情緒突然有些低沉,心情也莫名的多了幾分躁動。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不是來自外界的打擾、他人的施壓,而是來自內心的不安,甚至可以說是惶恐。不安的是我竟然敢拿“人生”這樣的標題來給我的書命名,惶恐的是我不知天高地厚地在“人生”前還加上了“感悟”這種大師級人物都不輕易使用的詞語。這些顧慮讓我遲遲無法下筆,直到我無意間看到隨手塗鴉的一句話:亞洲人眼裏的上帝是亞洲人的模樣,而歐洲人眼裏的上帝則是歐洲人的模樣;大師有屬大師的人生,而地位卑微者有屬地位卑微者的人生。
我不再有絲毫的猶豫,手指高速地撞擊著鍵盤,給本書定名為《感悟人生全集》。
關於“人生”,古今眾多文人騷客都有濃筆描述過,如宋代詞人蔣捷,他的一首《聽雨》,無論是從內容上看,還是從韻律來看都堪稱經典。“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短短幾十個字,三次聽雨,高度概括了人的一生:青春年少,人生多是張揚和激情;人到中年,人生則是奔波與流落;進入晚年,更多的是落寞與無奈。三個場景,卻概括了人之一生,道盡了人生的悲歡離合,恩愛情仇。
是的,人生充滿了悲歡離合,恩愛情仇。有人或為生計勞碌,有人或為名利奔波;有人終其一生追逐忠義,有人舍棄青春年華探尋愛情。不管你一生是轟轟烈烈還是平平淡淡,最終都將化為一撮黃土,除去大德大惡之人留下是非功過讓後人評說,大多數生靈都隨同時光流逝而湮滅在曆史的塵埃中。
總而言之,人世一遭,無論是舟車勞頓還是安步徜徉,無非是人生的一種境界罷了,因而,並沒有什麼值得我們可以為之強求的。
事實上,人生之路,不會總有枝繁葉茂的樹、鮮豔奪目的花、蝶飛蜂舞的美好景色,它一定也會有阻擋你前行的高山和荒涼的沙漠;一定不會永遠是陽光燦爛,也會有雨雪雷電等天氣;人生不會永遠充滿燦爛的笑顏,同樣會有無言的淚水,誰也無法輕鬆跨越。
人生一定會有缺憾,隻不過是多與少、大與小的區別,這是我的感悟,也可以稱之為覺悟吧。
本書從十二個方麵闡述了我對人生的些許感悟:
感悟一:物欲,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感悟二:包袱,吞噬快樂的人生黑洞;
感悟三:挫折,通往成功彼岸的前奏曲;
感悟四:“移山”,適應環境比“愚公”的行為更值得稱讚;
感悟五:細節,一個決定成敗的黃金分割點;
感悟六:機遇,改變命運的金剛鑽;
感悟七:舍得,得從舍中來;
感悟八:樂觀,讓心靈快樂地跳舞;
感悟九:寬容,收獲完美人生的不二法門;
感悟十:上帝,還是自己扮演的好;
感悟十一:有愛,人生如此絢麗多姿;
感悟十二: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生命短暫,我們無法將生命延長到我們理想的程度,我們所能做的隻有提高這有限的生命曆程的質量,使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義。
願本書能成為一個引子,引導每一位閱讀過本書的朋友從今以後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諦。
是為序!
湘人烈文
2009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