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早等待不及的魏延,叫來馬岱劉明拆開孝直所給的第一個錦囊觀閱。上麵所言:“此時渭南已經盡在我軍手中,可悄悄出子午穀與馬岱分別紮寨兩處,一處紮寨與沈嶺,一處紮寨與子午穀穀口。兩寨相互呼應,先守護我大軍右翼,穩保我大軍無憂。若有魏軍前來,子午穀處可假意詐敗放其過去,然後沈嶺卻居高臨下以箭矢炮石伏擊魏軍,收尾夾擊可得全勝。”
話說曹丕領兵至武關,遣徐晃於禁為先鋒,自領大軍直逼青泥隘口。關興張苞見魏軍大隊人馬前來,忙拆開孔明給他們的第二個錦囊查看。上麵略言:“死守不出,隘口糧食若不足,可先殺馬充饑,自會有人運糧至你處。若有擅自出戰者,立斬不赦。”孔明的話說得很清楚了,就是了緊褲腰帶也要撐住,死守住。
死守不出,任他賈詡計謀再高,徐晃如何善戰都沒有用。當年司馬懿就是死守不出,諸葛亮六次出來,每次要和他開戰,小司馬就縮著,就是不和你打,守住就行,看你怎地。
曹丕遣大軍猛攻,關興將東麵大門用石頭塞死了,隻管在關上射箭,砸炮石,魏軍占不得絲毫便宜。曹丕憂愁,賈詡建議有上中下三策可供參議,曹丕叫其說來。賈詡道:“上策,遣兩對人馬抄小路沿南山往西,過子午穀,經沈嶺直抵褒斜二穀,占據要道紮寨,堅守不出。若蜀軍中途並無伏兵,計策進行的順利,則蜀軍糧道被截,後路被斷,不戰自敗。中策,返回許昌,坐鎮中原,穩保中原不失,優勢在我。下策,在此攻關,拖住青泥隘口的蜀軍,策應司馬仲達。”
曹丕聞言大喜,料他必定不會想到我會突然出擊,忙命徐晃於禁各領精兵一萬,沿南山偃旗息鼓,繞過青泥隘口,直奔褒斜二穀。賈詡又建議,兩隊可分先後行進,互為照應,穩保不失。曹丕從其言。
這麵曹丕遣其他將領依舊攻打關口甚急,那麵曹丕卻早已遣徐晃於禁先行。徐晃做事穩重,衝鋒也厲害;於禁統帥很高,善於防守。徐晃在前,於禁隨後。兩人順山偃旗息鼓而行,行至子午穀,早有細作報與魏延,魏延領兵出寨,見到徐晃兩人剛過數招,魏延敗走,往穀中而去。於禁在後麵趕上來,感覺事情不對,卻又說不出哪裏出了問題,他們由命在身不好耽擱,隻得領兵繼續西進。軍馬行至沈嶺山下,突然山上箭矢炮石俱下,前頭魏兵被打得暈頭暈腦,哭喊連天,後麵的魏軍也都紛紛心驚膽寒。於禁徐晃忙命眾人鎮定,卻說此時前麵一彪軍馬閃出,後麵魏延一對軍馬隨後跟來,魏軍大慌。徐晃喊於禁道:“你個各檔一麵,奮力廝殺。”
於是於禁領兵與魏延廝殺起來,徐晃領兵與馬岱廝殺起來。兩麵喊殺震天,各有勝負,廝殺一陣,魏軍隻有二萬精兵,且魏軍連日在山間奔波;蜀軍確有三萬精兵,且蜀軍是以逸待勞。終究魏軍人數和戰力不敵蜀軍,敗勢漸顯,徐晃立即返回領軍與於禁並力與魏延廝殺,衝下山去。蜀軍隨後追殺一陣收兵回寨。此戰下來,徐晃和於禁的人馬損失十有七八,蜀軍也損失了七八千人。
孝直這些日子在渭水之濱查探蜀兵與魏民的耕作狀況,田間的土地都種上了種子,有的都已經長出綠油油的禾苗。軍民皆有所得,孝直心中放心。
司馬懿死守不出,孝直求戰不得。孝直這些日子看秦嶺的風景。
秦嶺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西起甘肅南部,經陝西南部到河南西部,主體位於陝西省南部與四川省北部交界處,呈東西走向,長約1500公裏。為黃河支流渭河與長江支流嘉陵江、漢水的分水嶺。秦嶺—淮河是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秦嶺還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山頂氣候寒冷,經常白雪皚皚,天氣晴朗時在百裏之外也可望見銀色山峰。山頂有古冰川遺跡。秦嶺北鄰渭河平原,其間有大斷裂,為北仰南傾的斷塊構造。主脊偏居北側,北坡陡而短,南坡緩而長。水係也不對稱。
秦嶺山地對氣流運行有明顯阻滯作用。夏季使濕潤的海洋氣流不易深入西北,使北方氣候幹燥;冬季阻滯寒潮南侵,使漢中盆地、四川盆地少受冷空氣侵襲。因此秦嶺成為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秦嶺以南河流不凍,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土壤多酸性。秦嶺以北為著名黃土高原,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河流凍結,植物以落葉闊葉樹為主,土壤富鈣質。秦嶺山地、白龍江流域尚保存連片森林,並有珍貴動物和植物。佛坪為大熊貓產地之一。商洛地區的核桃、岷縣的當歸等均以高產優質著稱。《史記》中說:“秦嶺天下之大阻也。”因此,它有“九州之險”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