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中,司馬懿曹真督軍前往函穀關,隻在潼關上插遍旗幟。次日清晨,關張領兵前來查看,果然關上空無一人,隻留下旗幟招展。關張遣人先行進入查探一番,方才放心進入。安頓兵馬,布置防務。
漢主遣黃權領兵二萬駐守潼關,黃權字公衡,巴西閬中人也。少為郡吏,州牧劉璋召為主簿。黃權沉穩有謀,忠義有加,當初漢主進入蜀中時,黃權勸諫,劉璋不聽,派法正去迎接劉備,而將黃權外放為廣漢長。建安十七年,漢主開始進攻益州,派將領分別攻下郡縣,各郡縣都望風歸順,而黃權閉城堅守,等到劉璋投降,才去見劉備歸順。劉備封黃權為偏將軍。建安二十年,曹操破張魯,張魯逃入巴中,黃權建議劉備去迎接張魯,以保三巴的安全。於是劉備以黃權為護軍,率領諸將進入巴中。但張魯已經回到南鄭,投降於曹操。之後劉備攻破杜濩、樸胡,殺掉夏侯淵,占領了漢中,人們隻知道攻取漢中主要依靠法正的謀略,卻不知道這些計謀都是黃權首先替劉備想出來的。
當初,曹丕問賈詡道:“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賈詡答道:“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吳、蜀雖蕞爾小國,依山阻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法正善謀略;孫權識虛實,陸遜見兵勢,呂蒙曉兵機。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幹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曹丕不納,軍竟無功。
當時,曹丕舉大軍進攻漢主與華陰,吳王孫權聽聞,忙召集眾臣商議對策。眾將皆以為此時適合攻取魏國。恰巧此時交州山嶽軍叛亂,縱兵燒殺搶掠,無所不作,揚言唯有陸遜能平叛亂。吳王於是命陸遜領兵三萬並賀齊全綜前往平定叛亂。
孫權領兵十萬,抵達壽春,命甘寧周泰為先鋒領兵二萬先行,直逼下蔡。當時張遼李典劉曄守下蔡,劉曄見吳軍來勢洶洶,建議張遼先穩守不出,待其銳氣衰退,再行出擊不遲。
張遼李典認為劉曄的建議很正確,便全麵防守。
甘寧與周泰與張遼求戰不得,攻城不取,士氣漸漸跌落。待到孫權大軍前來親自指揮兵馬攻城,然而城中有魏軍六七萬,況且有張遼指揮,根本不懼吳軍,吳軍於是與魏軍相持不下。
待到曹丕領兵退回,想要領兵擊退吳軍。賈詡進言道:“陛下,孫權帳下良將輩出,呂蒙甘寧,周泰,徐盛,朱桓,朱然,淩統,等都是當世良將。孫權有兵馬十萬,後方還有兵將無數,強攻不宜取勝。”曹丕愁道:“如之奈何?”賈詡道:“陛下可還記得當初臣曾說過的周亞夫平定七王之亂。”曹丕聞言大喜道:“陸遜可還在軍中?”賈詡道:“山嶽叛亂,陸遜被調往平定叛亂。”曹丕對著賈詡會意地一笑,心照不宣,著山嶽叛亂是賈詡派遣的說客攜帶金珠寶貝說的山嶽軍叛亂,又揚言說他們固守險要,隻有陸遜方能平定。陸遜就這樣被賈詡給掉開了。
這日,張遼接到聖旨命其領兵全部撤退,往西行徑抵達汝南。汝南當時還有曹彰的精兵數萬。東吳軍這日早上大軍攻打下蔡,下蔡支撐不住,張遼李典劉曄領兵撤退。吳軍得了下蔡,孫權大喜,這時他親征以來少有的勝利,孫權一般親征都是失敗的主。孫權獎勵三軍,稍事整頓,立即揮兵直上武平,武平太守驚恐,不戰而走,吳軍又得了武平。
東吳眾將無不歡欣鼓舞,孫權兵臨許昌曹魏皆驚恐,時人多有暗自串通東吳或者接連蜀漢的,都為各自留下一條後路。又有山賊匪寇前來投奔孫權,孫權皆封其官職,給以令節,命其領兵依然回去在山中遙相呼應。
孫權命諸葛瑾督運糧草,由洪澤湖或者由壽春運指前線。十萬大軍在許昌城外紮下大寨,自己親自領兵攻伐許昌。許昌在曹操的經營下已經堅固無比,城牆高達三丈左右,厚也有一仗有餘。任由東吳如何攻城,許昌城總是牢牢地在魏軍手中,曹仁指揮著城上的魏軍,調度有序,並無絲毫混亂。
攻城數日,不見結果,呂蒙對孫權道:“吳王,我軍深入敵境,陷入久戰,遲則生變,不如退去。”吳王道:“許昌若是落入孤手,兗州徐州將為孤所有。聖人雲:行百裏者半九十。善始著甚繁,克終者蓋寡。孤一定要取下許昌。”乃不聽呂蒙勸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