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解決基層苦 方能舒心遊(1 / 2)

由於特種兵損失過半,漢主命三將軍張飛從軍中挑選矯健者補充特種兵陣營,漢主親自前往訓練場所觀閱。孝直建議擴大特種兵建製,將原本隻有三千人的特種兵規模擴大到八千,由陳到負責總的訓練,漢主欣然允諾,讓雲長也協助此事。

於是在渭河南麵一偏僻處,開辟一一片地方作為訓練基地,設置投標槍,泅水,攀爬繩索,等眾多訓練項目。漢主常常慰問特種兵將士,關心他們的家庭生活狀況,特種兵自然全都效忠漢主。

時光似箭,轉眼便已經入冬,一夜北風過處,關中盡是玉樹瓊花。冬季各方休戰,堅守關隘,四海安定,世界倒顯得安靜許多。漢主在鳳凰樓與群臣宴飲,酒至半酣,漢主命鄧芝評價一番已故司徒王允。

鄧芝出列道:“王允出身名門望族,少年精通文武,中年位及刺史,鬥張讓而辭官,謀董卓而隱忍,為大漢而捐軀,忠誠之人也。”漢主深以為然,又轉問孝直,孝直道:“當年王允與鳳凰樓頭慷慨赴死,高風亮節依舊感染後世。王生一日千裏,王佐才也。董卓對王允比較敬重,朝政大小,悉委之於允。憑借自己的地位,王允保存了大量的宮廷的書籍資料和其他的用具,麵對董卓,王允也是矯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故得扶持王室於危亂之中,臣主內外,莫不倚恃焉。然而,王允能使美人計除去董卓,為大漢除去一大害。自此之後,大赦天下,唯獨李傕、郭汜、樊稠、李蒙不赦。四人上表求赦,王允不許,再加上王允頗為孤傲,導致群臣離心離德,李傕、郭汜起兵攻入長安,王允殞命。不得不讓人感慨惋惜。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王允雖有除亂臣於朝堂,緩危局於一時之壯舉,卻無挽狂瀾於傾倒,救百姓於水火之偉略,他剛烈的個性曾經讓人無比感慨,又令人無比歎息。王允家族蒙受幾乎滅族之災的同時,長安,甚至整個華夏大地,也陷入到更大的社會動蕩和政局混亂之中,軍閥混亂的局麵愈發不可收拾。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言及此,漢主垂淚,群臣也紛紛傷感不已。宴會氣氛變得哀傷起來。

兵士們有人抱怨,天氣寒冷,凍得難受。孝直前往大軍屯田住所查探。狂風虎嘯,雪花翻飛,天地茫茫,四野蕭瑟,來到了陝北的屯田駐地,見到兵士們全都縮手縮腳,有的凍得顫抖,有的牙齒咳咳直響,有的雙目無神呆呆地佇立在那裏,有的就窩在被窩裏,但是被子顯然不夠暖和。孝直看到這一切,眼中微微酸澀,心裏十分憐惜這些兵士們。

孝直知道兵士沒有什麼要求,你要能吃飽穿暖就行,衝鋒陷陣是他們的使命,投身軍旅,奉獻國家。孝直也不多說,返回長安後立即麵見漢主,訴說兵士的寒冷問題,漢主不知如何是好,一時間不可能籌集道幾十萬件棉衣和厚棉被。孝直道:“此詩容易,如今正是寒冬,不需要在地裏耕作,可以講屯田大軍全部遷到驪山,驪山有溫泉,稍加改造便可以提供最舒適的環境。再在兵營中像漢中一樣建造通達的管道,通到每個床鋪下麵,裏麵通過熱氣,就解決了三十萬大軍的供暖問題。”漢主欣然答應,孝直立即與蔣琬商議此事,正好此時是管仁在驪山當縣令,管仁知曉此事之後早已將磚瓦齊備,又帶領數百人日夜在南山伐木,運來了大量的木材,足夠這個冬天之用。孝直見到管仁,稱讚其組織能力,孝直又將所有的泥瓦匠和方案交代給管仁處理。具體的辦事就需要鍛煉這些年輕人,否則後繼無人。

數十日後,孝直前往大軍在驪山的居處,已經完全改變,暖氣充足,溫泉裏有了許多兵士在嬉戲,兵士們知曉後無不稱讚孝直。孝直對他們發表演說,稱讚他們是大漢的精銳,是大漢的支柱,他們的生活狀況是皇上最關心的事情,皇上希望他們生活的好,能建功立業。兵士們於是全都稱讚漢主仁德。

冬月,孝直西行至大散關看雪,去法門寺拜祭,去觀賞釣魚台,去看看天台山,拜拜周公廟。增長一下視野,開闊一下眼界後世的孫中山要見張之洞,張之洞問出身如何。孫中山寫上個紙條:行千裏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於是乎張之洞就見了孫中山。可是畢竟二人的觀點不同,後來孫中山一直致力於反清。從這件事可以說明,行路,看闊眼界是十分必要的,見識廣闊了,眼界才高,看事情才能透徹,才能有較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