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物華天寶財源廣,哪裏取財(1 / 2)

曹爽領兵救走曹真,路上正好遇見司馬懿,司馬懿騎兵三千恰好前往武關。曹真當下問道:“仲達如何在此?”司馬懿道:“我接到大將軍傳報,說是武關並不曾見到一個蜀軍蹤影,於是料定法正定然偷襲武關,便親自提一軍星夜前來。”曹真歎氣道:“哎!真疏於防範,中了奸計,被關羽襲擊,失了武關。”司馬懿歎道:“哎!沒想到還是來晚一步。”隨行曹爽暗自驚訝司馬懿的智慧,也心生防備之心。

司馬懿安慰曹真道:“武關已失,如今隻要堅守住宛城就可以克製荊州和三秦的兵馬,到時候大將軍謹慎就是了。”曹真默然點頭。

既得武關,時值夏末初秋,經漢主同意,孝直統兵還朝,撫恤死傷,嘉獎耕戰。孝直因返回軍馬無事,建議盡數編入八陣,務求精通,孫平位於渭水演習水軍陣法,漢主應允。漢主遣趙雲把守武關,堅守不出,漢主又遣魏延把守潼關,換回鄧艾。薑維鄧艾負責練兵,孝直倒落得無事一身輕。漢主考慮荊州黃忠病故,已無大將鎮守,便遣張飛前往襄陽,聽命與諸葛孔明。自古荊州多俊傑,孝直建議漢主命孔明在荊州廣招才俊,文武選拔,以助漢主興複大業。

七月,天空飄來了些許陰雲,淅淅瀝瀝下起了小雨,蒙濃如煙,飄渺似夢,江山盡在水墨中,天地沉入翠玉盤,一片詩情畫意,兩眼虛幻迷蒙。

一架馬車馳進了長安東門,吳使張溫奉吳王之命來訪長安,約同漢主共同伐魏,又帶來吳王書函。漢主一時難以決斷,暫時將張溫安置在驛館歇息。是夜漢主召見孝直,雲長,許靖,孟啟,等重臣商議。漢主將書函傳至孝直,孝直略微觀看,

但見書函略曰:漢王承天景命,仁德謙恭,天下之人莫不稱讚,四海之內莫不景仰。漢主信義昭彰,忠厚誠款,權有幸結識皇叔,實為三生大幸,權常念及當年與皇叔攜遊,權常念及當年與皇叔比肩破敵。赤壁猶在,江水濤濤,舊事尤曆曆在目,光陰逝去,轉瞬數十年矣。今皇叔騰達,展翅翱翔,權常謂左右曰:皇叔有今日之勝,實乃蒼生之幸,實乃社稷之福。皇叔登基大寶,俯瞰天下,權亦舉袂讚成,皇叔伐無道逆賊,權亦舉三軍響應,權與皇叔,唇齒相交,天下之人有目共睹,皇叔心中亦自然有數。然,兄弟至親,帳亦需明;盟友雖密,邊界需清。荊州為皇叔暫借安身之處,當時已諾,但凡尋的安身之處即刻歸還,俗話說君子一言,快馬一鞭,信義為人安身立命之本,貴為皇叔怎可背棄承諾。如今皇叔有天府之國,帳下有文武輔佐,羽翼強盛,由長安直出洛陽,掃蕩忤逆,肅清中原。荊州乃權見皇叔危困之時暫借皇叔之地,皇叔許諾但得安身之地,即刻歸還,誓言猶在,聲如昨日,權不敢背信棄義,但觀皇叔為表率。權以為,此時正好歸還荊州,兌現承諾,上可以明鑒蒼天,下可以昭示百姓,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皇叔為人是否磊落光明,皇叔為人是否信義誠懇,全係荊州之歸屬,天下才俊亦有目共睹耳。若皇叔厚德,當守諾言,若皇叔信義,當還荊州。如此,權感念皇叔深情,東吳十萬官兵舉手稱讚,六郡八十一州子民亦心念皇叔仁德。權拜上。

孝直看完之後,心中暗暗讚歎,不由地道:“孫權此信一者是為討要荊州,二者是為逼陛下於不義。若荊州歸還,則孫權目的達成,若不還荊州,則是主公悲辛棄義。二難選擇,這定是東吳陸遜的計謀。”漢主愁道:“如此該如何是好?”孝直正靜靜思考,並未回答。雲長道:“大哥莫要著急,東吳孫權小兒諒他也無膽量謀取荊州,區區來信隻是逞口舌之快。大哥若是不安,弟願領一軍由江陵直取武昌,柴桑,沿江而下克定建鄴,活捉孫權,規定東吳。哼!看他東吳小兒何人能檔。”話語間充斥著藐視和鄙夷的神色,關二爺就是關二爺,越到後期越目中無人,驕傲自滿。三國誌說,關羽體恤士卒而驕與士大夫,號稱萬人之敵,忠義而自矜,有國士風範,身死人手,死亦由其短也。這也就是後代的木桶效應,木桶裝水的多少,不決定於最長的板,而是取決於短板,人最終取得的成就,往往取決於這個人的弱點的嚴重程度。比如一個人即使是天賜英才,若是此人心術不正,沒有一個人敢於任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