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兄弟離開後,這四爺一黨的人就像是銷聲匿跡一般,做官的盡著本分,不爭不搶;四阿哥離開政壇,種地栽花,與世無爭;十三爺也常跟著尹繼善等人一起說笑,絲毫不聞窗外事。
這一係列的怪事倒讓康熙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先去了雍親王府看不出什麼特別就往胤祥這裏走來。
“十三爺,不好了,萬歲爺來啦!”一太監跑進來找到胤祥說道。
“慌什麼,繼善,你和影兒帶著弘曆到後院躲著,我前去接駕”,胤祥吩咐完後就召集福晉少爺們跑了出去候駕。
“弘曆,你要進宮了,從今天起,你將是決定你阿瑪成為帝王的重要原因”,尹繼善抱起弘曆輕聲說道。
“放心吧,我一定會完成曆史使命的”,弘曆笑著說道。
康熙帝一見胤祥有些瘦了,心中不免起了愛子之意:“你們都起來進去吧,裏麵暖和,我今天來不是什麼皇帝駕臨,隻是一個父親串串兒子的門而已,福晉們也別站著,都是朕的兒媳嘛,找個地方坐吧。”
“朕聽說,弘曆在你們家住著,今天怎麼沒看見他呢?”康熙見四處沒有發現弘曆。
胤祥忙站起來稟道:“回皇阿瑪的話,他正在後院玩呢,我這就去把他叫來。”
沒過多久,弘曆就被帶了來,聰明乖巧的弘曆忙跑到了康熙懷裏:“皇爺爺,孫兒好想你呀,你也不來看我。”
“真是個好孫兒,我這不是來看你了嘛,最近功課學得咋樣啊?”康熙被他弄得龍顏大悅,抱著他笑著問道。
“最近讀了一首詩,有些不明白”,弘曆說道。
“哦,什麼詩?”康熙摸了摸他的腦袋問道。
“就是‘一紙書來隻為牆,讓她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詩,孫兒總覺得這是一篇大仁大義的詩,而十三叔硬是說它是一首發牢騷的打油詩,兒孫請皇爺爺解惑”,弘曆認真地問道。
“這可是當朝大學士張英老先生的家書,你什麼時候知道了,皇爺爺給你講一個故事,你就明白了:話說張大學士的老家在桐城,與當地名門望族吳家是鄰居,兩宅之間本來有一個通道,後來鄰居吳家建房沒有通知張家就占用了通道,張家見此不同意就將官司告到了縣衙,縣官見雙方都是名門望族,就不敢管。於是,張家就給在京做大官的張英寫了一封信,讓他出門幹涉此事,但張大學士覺得應該謙讓鄰居就作了這首詩,家裏人一讀此詩就明白了,便主動讓了三尺,吳家人見了也不好意思,也讓了出來,就出現了桐城著名的六尺巷。”
“哦,從這件小事中就可以看出張老先生的高風亮節,有人怪皇爺爺不該重用張先生這樣的無大才的人,今天孫兒才知道皇爺爺用張老先生就是因為看重了他的高尚品德,皇爺爺以德治天下,才使海宇升平”,弘曆故作驚訝地說。
“嗯,孫兒說得真對,那你明白了這首詩的真正意義了嗎”,康熙似乎覺得自己找到了後世之君。
“此詩從表麵上看確實如十三叔所說,很平常,但其中卻包含了難得的謙讓之德,比任何華美文章都要德化人”,弘曆解道。
“對,對,孫兒真是聰明,來人,傳朕口諭,賜張英父子黃金一千兩,並將此禦寫的詩刻在碑上用金子裝裱,放在張氏祠堂永世傳揚”,康熙十分歡喜地寫出這首詩交給了李德全。
康熙放下弘曆又對胤祥說道:“那事就算過去了,以後你就恢複自由吧,你實話告訴我,那個膽大的筆帖式和影兒是不是在你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