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汝斌和石以堪二人也不例外地衝到十米外的另一個大土堆,隻見他單眼吊線,把三個衝來的小鬼子放倒。
三個人彈無虛發,一人打死了三十多個敵人。當他打得正起勁時,敵人的一顆野戰炮彈打到了戴汝斌、石以堪身邊,二人當場犧牲。劉家語也不例外被震暈過去……
這是中島今朝吾指揮手下開的炮,這個家夥為洗在華北被六十軍痛打之辱,象蒼蠅似的又跟了上來。
六十七軍為掩護其他部隊撤退隻是拚命阻擊,因沒人下令主動出擊。由於某種原因,蔣介石白白地喪失了反攻的機會,從而促成了淞滬會戰提前形成的敗局。
從上海到昆山的公路兩側已擠滿了撤退的官兵。但六十七軍仍堅定地與四十軍和保安部隊一起堅守鬆江。為了完成“死守三日”掩護大部隊撤退的任務,三支阻擊部隊是以生命來換取時間。分分秒秒,都在付出血和肉的代價!至當日夜,守城部隊已幾乎拚光。
此時,小鬼子已圍住了鬆江城東門、西門和南門,為了不使指揮部被敵人包圍在城裏,吳克仁、郭汝槐、王公嶼研究決定:城內殘存部隊從北門突圍。
雖撤出了鬆江城,但被敵機盯住的吳克仁軍長的隊伍,不斷遭到敵機的跟蹤掃射,在白鶴港架設浮橋時,敵機又對部隊進行轟炸、掃射,很快,小鬼子的便衣又趕到了。
彈雨中,幾顆罪惡子彈向吳克仁飛來,英雄的上將軍長就這樣中彈犧牲了!
由於鬆江之戰是我國軍隊大撤退之前的最後一幕,又是在上海城區外圍作戰,與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相比,打得更加激烈。但是,這並未引起當時新聞媒體的重視,更沒有一個正義的、不怕死的記者前去采訪。
甚至,連國民黨軍政當局為了掩飾自己在淞滬會戰中失誤,特別是最後階段未能組織有序撤退的指揮失誤。
他們不但不褒獎六十七軍,反而對這支英勇抗戰到最後的部隊的誣陷卻步步升級,罪名是“不戰而退,使全軍蒙受重大損失”。
更甚之,還造出吳克仁軍長投敵的謠言,後經王公嶼等鬆江之役親曆者的證明和力爭,直到一九八九年清明,台灣當局才將吳克仁將軍靈位加入忠烈祠。而中共有關部門,早在一九八七年即已追認吳克仁將軍為抗日的革命烈士。
六十七軍為抗日犧牲的烈士們可以安息了!
人們更不了解的是,當時劉家語所在的這支部隊,於淞滬會戰中犧牲的還有共產黨員和受黨影響的進步青年、同劉家語一道到六十七軍的學兵隊學員中的鄭裏堅同誌,就為保衛大上海獻出了生命。另外,在上海參戰犧牲的老學兵隊的還有戴汝斌、石以堪等八名地下工作者。
這時,守在鬆江城的殘存部隊雖為了防止被包圍而於八日夜撤出城,而六十七軍兩翼的部隊八日夜一直頑強戰鬥、堅守防線。
可是,部隊傷亡大半,且衣濕空腹、饑寒交迫、體力嚴重下降,有多處陣地被突破,我軍再頑強組織反攻卻難以得手,至九日上午全線撤退時,敵我陣地已成犬牙交錯之狀。
戰鬥打到這個份上,一0七師師部已沒有固定地點了。由於連續三天的戰鬥,疲累已極,直到八日深夜,劉家語還沒有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