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民以食為天(1 / 2)

李世民帶著一臉的欣喜走了,走了之後,杜荷轉眼一想,這玉米是成熟了,但是,想要吃玉米稀飯,卻必須用到石碾子,這不又馬不停蹄的去了一趟東市,找了個石匠,跟在身後的杜亮,也不知道杜荷這跑來跑去的,到底要幹些什麼,這讓他有些鬱悶。

杜荷其實要做的東西,非常簡單,那就是石磨,要吃玉米,必須要將玉米磨碎,這樣才能煮飯使用,因為石磨這種東西,早已經步入尋常百姓家中,所以,杜荷很輕鬆的就得到了一大塊石磨,在杜亮的幫助下,下人們運送著石磨向著侯府而去。

等到了侯府,眾人將這石磨放在了前麵院子裏,得知杜荷帶回來一個石磨後,長樂等人也有些好奇,難道說夫君要磨些糧食嗎?於是府裏幾個妻子絡繹不絕的前來觀看。

這時候,杜荷將一些玉米放在了石磨中間那個孔了,推動石磨就開始轉了起來,不一會兒,玉米就以一種小顆粒的形狀出來了,不過杜荷對此還是不太滿意,於是,又將碎玉米粒放進了孔裏,推動石磨轉了起來,經過兩三次的努力,玉米顆粒終於便的十分的小,已經和後世自己喝稀飯時,那種樣子差不多了,於是,杜荷這才滿意的將這些玉米,在下人的幫助下,盛到一個壇子裏。

杜荷看著長樂等人說道:“估計,你們也沒有嚐過玉米稀飯吧,今天就讓你們嚐試一下。”

於是,就將玉米稀飯需要注意的事情,告訴了廚娘,大家都知道煮玉米稀飯的時候,必須不停地攪動,不然的話,玉米有可能會糊在鍋底,這樣稀飯就會煮壞,就是那種黑黑的,因此在煮稀飯的時候,必須攪動多次,才能喝到香甜的玉米稀飯。

廚娘下去煮稀飯的時候,杜亮帶著仆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推磨,推磨是一種體力活,繞是杜荷每日都有鍛煉,但是,過不了多久,依舊是累的筋疲力盡。

過了一會兒,廚娘將玉米稀飯,帶了過來,長樂,姿嵐,雪雁,蓉兒,來玉,王燕,奉珠,朝陽等一人一碗,就連自己那幾個小家夥也是一人一碗。

捧起這碗玉米稀飯,杜荷忽然想哭,這樣熟悉的味道,在二十一世紀是那樣的熟悉,可是,自從來到這裏之後,他就沒有嚐過這種味道,如今能喝到玉米稀飯,對於他來說,是多麼的不容易。

長樂等人小心翼翼的喝了一口,覺得有些甜,比之前那種大米煮出來的稀飯要好一點,估計這是因為她們已經吃太久這種大米稀飯的緣故吧。

府裏的下人們,也有幸喝著玉米稀飯,而杜荷更是將這種玉米稀飯的做法告訴了杜家村的佃戶們,這個時候,皇宮裏的李世民與長孫皇後兩人,也是一道喝著美味的玉米稀飯。

此時此刻大唐許許多多的百姓,包括眾位大臣,李世民以及後宮這些妃嬪,都在享受著這種神奇的玉米稀飯,他們從來也沒有想到,這種玉米做出來的稀飯,竟然是這樣的美味。

秋高氣爽,玉米的事情到這裏就已經落下帷幕,剩下的就是等待著明年,後年,玉米進一步的向著全國蔓延,當然這是需要一個時間的,也許自此之後百姓們,也不在為饑餓而發愁了,如果說讓所有的人都不在為饑餓發愁,那麼,對於杜荷來說這個目標太過洪偉,要知道就算是在二十一世紀也有人溫飽問題沒有解決的。

昨日已經給李世民說了製作火藥的事情,而李世民竟然以為自己在二郎山製作的火藥是那種煙花爆竹,這讓杜荷哭笑不得,或許是現在火藥還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也不怪他,畢竟火藥是宋朝才開始發明出來的。

而真正的將火藥用在戰爭上,則是明朝朱棣使用的那種火箭,以及火統等等,以前的火統不過是用竹竿進行製作的,不過容易折斷,也不怎麼好使用。

自從杜荷親自對煉鐵的技術進行一番改造之後,煉鐵的技術越發嫻熟,雖然僅僅隻能製作耕犁,火爐這種小東西,但是,杜荷相信他們一定可以製作出來那種清朝時期的火炮。

對於製作這種火炮,火統,杜荷心裏也沒有底,不知道劉鐵匠,公孫亮兩人是否能將這種東西製作出來。

涼爽的秋天,長安城在一派蕭條的景色,北方這個時候,萬物凋零,冬天看來不遠了,杜荷一邊欣賞著風景,一邊騎著馬向著驪山趕去,也不知道最近那些公子哥們訓練的如何了。

杜荷原本是想找個武將來訓練這些公子哥的,不過放眼整個大唐,好像沒有適合的人,無奈之下,軍事學院依舊由徐大壯帶領著,不過自己的嶽父李道宗也在裏麵監管著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