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的周末,也完全是在“司機、陪讀”的角色中度過的。
周六上午,她靠在芭蕾舞班的鏡子邊,看著女兒穿著粉紅舞衣,和小朋友一起默默聽老師的口令抬腿、轉圈。下午,她陪著孩子趕赴幼兒英語課堂,窗邊擠滿了抱著孩子外套的媽媽們。周日上午,她守在繪畫班的窗外,偶爾她還客串一把孩子們的模特。下午,她又得“提溜”著犯困的女兒,去參加她最怕的數學輔導班。
從南到北,眾多城市家庭,共享著這樣的親子畫麵。
“家庭條件允許的話,肯定要給他最好的”,成為諸多“獨一代”家長對自己的要求。
陳香的大學同學李牧在蘇州工作,現在女兒主要由婆婆負責“帶”。他們家不想要二胎的理由是:“一個孩子就非常累了,老人已經是極限了。如果再添一個孩子,精力真是耗不起,又沒有其他老人能來帶了。”
陳香對這個結論非常讚同:“現在哪裏還能一個老人帶兩個孩子?一個孩子都恨不得要牽扯兩個老人的精力。”
觀念賬:“獨生子女,傷不起”
但陳香的丈夫王爽,卻牢牢站在“支持單獨家庭生兩孩”這一邊。
作為“獨一代”,王爽認為獨生子女太孤單了。“主要是為了孩子考慮,孩子能有個伴兒。”
因為“沒有伴兒”,近20年來,社會上對獨生子女群體的“傷不起”,一直不乏批評之聲。
“比起多子女家庭,通常獨生子女的分享意識、團隊意識、抗壓能力會比較弱,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而且獨生子女一般受到的誇獎多,聽到的負麵信息少,自尊心比較強,進入學校和社會可能會受不了打擊。”
34年的獨生子女政策,也帶來獨子家庭的“傷不起”。
“隻有一個孩子”,讓很多父母反對孩子涉足軍人、警察等風險係數偏高的職業。
頻頻看到“百萬個失獨家庭”的新聞,也是他想要二胎的原因。
在廣闊的中國大地上,“421”的家庭結構,也加重了獨生子女肩上贍養老人的負擔。
王爽的母親曾患病住院,那時就把他和妻子累趴下了。“又要上班,又要照顧家裏的孩子、去醫院陪床,還要去看望爸爸,簡直要把我劈成四半。那一陣子,我和老婆都是連軸轉,我的體重一下子掉了10斤。”
因此,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麵臨這樣“獨木難支”的局麵:“如果家裏有兄弟姐妹,就可以倒著班來。”
單獨家庭的“觀念賬本”裏,還有一個更尷尬的概念:“重男輕女”。
對房價高企的解讀,早有“丈母娘經濟”概念,全國不少地區,都存在“給兒子買房”的情況。這導致部分有女兒的家庭不願意生二胎,以免生了個兒子之後,女兒“太可憐”。
“房子大都是買給兒子,但將來父母老了,是兒女共同承擔贍養責任。我是獨生女,結婚後,我父母讚助了我們買房。如果我有個弟弟,你想想我還能有什麼?”李牧說。
而另一麵,“重男輕女”觀念下,一些有女兒的單獨家庭,頓時感受到了長輩希望他們“再生個男孩”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