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腹腔鏡手術70例臨床分析
臨床經驗
作者:殷華立
【摘 要】目的:探析婦產科疾病患者接受腹腔鏡手術臨床效果及應用價值。方法:選擇2011年3月到2013年12月於我院接受婦產科腹腔鏡手術的70例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結果:70例患者分別接受了卵巢囊腫切除術(41例)、子宮肌瘤切除術(11例)、輸卵管妊娠手術(6例)、子宮切除術(5例)、子宮附件切除術(5例)、行腹腔鏡探查術(2例)等手術方式;手術後患者腹壁切口愈合情況良好,住院平均時間3-12天,導尿管留置6-24h;術後4例患者出現皮下瘀血,1例患者出現皮下氣腫,並發症出現率為7.1%,經過及時診治處理,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結論:嚴格掌握腹腔鏡手術治療婦產科腹腔鏡手術的適應症,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因素,腹腔鏡手術用於婦產科疾病治療,具有創傷小、出血少、恢複快以及並發症發生率低等優點,值得在今後婦科疾病的治療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婦產科疾病;腹腔鏡手術;微創
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婦產科疾病的治療已經由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轉向微創的手術治療方式轉變,在手術方式的變化過程中,微創腹腔鏡手術能夠擴大手術視野,便於醫生綜觀盆腹腔的解剖與結構,提高手術部位清晰度該手術方式既能開闊臨床醫師的眼界,也能促進臨床醫師們不斷探索、創新以及開拓進取的勇氣及自信心,逐步引導婦產科醫師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1]。本研究選取了2011年3月到2013年12月於我院接受婦產科腹腔鏡手術的70例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所得效果較為滿意,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於2011年3月到2013年12月接收的70例婦產科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為13~54歲,平均年齡(34.2±3.6)歲,產婦類型:23例初產婦,47例經產婦;手術原因:不明原因引起的腹水且需腹腔探查(2例)、卵巢巧克力囊腫(2例)、畸胎瘤(2例)、巨大子宮肌瘤(1例患者且需施行子宮切除)、子宮腺肌症(4例)、功能性囊腫(10例)、巧克力囊腫(7例)、卵巢冠囊腫(4例)、黏液性或漿液性囊腺瘤(21例),普通子宮肌瘤(11例),輸卵管妊娠(6例)。
1.2 方法
患者施行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方式,麻醉後,於膀胱截石位放置舉宮器,患者維持頭低臀高位,在肚臍下方切開一長約1cm的長縱形切口,皮膚切開後,推進腹針後確定氣腹針是否順利進到內,如果順利進入腹腔,連接好氣腹機,形成二氧化碳氣腹,維持腹腔內壓力:1.5~1.9kPa,套管針穿刺由皮膚切口進行,通過此位置緩慢置入腹腔鏡,借助腹腔鏡探查腹腔情況;選定穿刺位置:在兩髂前上脊內部5cm位置處,避開腹部的主要大血管穿刺且作一小切口(季羨林小切口),置入兩個套管針後,通過這兩兩孔套管將手術所需器械緩慢插入至盆腔內補進行後續手術操作;依據患者所患病症、腹腔鏡下觀察到的實際情況及所需要的相應手術方式的要求,手術過程中配合使用剪切、超聲刀及電凝器電凝止血,使用剝棒及抓鉗分離,借助電動吸管吸出腹腔內血液及滲出的其它液體,使用抓鉗經由套管拉出組織或者血凝塊,使用持針器和針縫紮殘留組織段,最後使用生理鹽水反複衝洗腹腔,詳細檢查腹腔內有無出血,確定無出血現象存在後,從套管中拔出腹腔鏡以及各種手術器械,接著放氣,縫合肚臍下方的穿刺點(縫合1針),其它較小的小切口使用創可貼保護即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