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做人:懂得方圓才能活得精彩(1 / 3)

古人雲,方為立身之本,圓為處世之道。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高於岸,水必湍之。古往今來,多少有才能的人,自恃才高,聰明過人,便任性而為,結果不僅沒能立身揚名,反而身陷困境。所以,為人處世,一定要懂得方圓之道,方能進退自如。

◎避免讓自己光芒四射◎

做人解讀

一個人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不懂得謙虛謹慎是難以生存的。你雖然是一個很有才氣的人,但如果老是光芒四射,老是蓋住了其他人的“光芒”,搶盡他人的光彩,那麼,你就要格外小心了。

哲理導航

如果你不想讓自己成為別人的“敵人”,就永遠讓同伴感覺到他比你優越。特別是在你渴望他人的認可時,不要太過分地展示你的才華,否則你可能達到相反的效果——激起對方的畏懼和不安。

有一個國王生性揮霍,他喜歡奢華的宴會、漂亮的女人及花天酒地。一天,國王的財政大臣決定策劃一場前所未有、場麵壯觀的宴會來討國王的歡心。宴會一直持續到深夜,賓主盡歡,人人都認為這是他們參加過的最令人讚歎的盛事,都讚揚財政大臣的能幹。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一早,國王便下令逮捕了財政大臣,這名財政大臣被指控竊占國家財富。事實上,他被指控的罪行全部得到了國王的許可。最後財政大臣被送上了斷頭台。

你一定很疑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局?很簡單,因為國王傲慢自負,他希望自己永遠是眾人注目的焦點,無法容許任何人在眾人麵前顯示張揚自己,財政大臣當然更是萬萬不可。

古代如此,現代依然如此。

一次,某公司的副經理因為成績突出,在全公司的表彰大會上大出風頭,引起了眾人矚目。相形之下,其老板卻被冷落了。

散會後,老板不無妒意地握著副經理的手笑問:“祝賀你呀,感覺不錯!”

副經理很機敏地回答說:“從沒見過這麼大的場麵,還有那麼多的領導,說實在的,講話的時候我還真有些緊張,生怕什麼地方說錯了。要能像您每次在台上那麼鎮定自若就好了,您有什麼秘訣呀?”

此時,老板心中覺得好笑:堂堂副經理,上台講幾句話還這麼緊張,看來還是沒見過什麼場麵啊!想到這些,老板精神大為放鬆,態度明顯地恢複了正常。

這位副經理不可謂不聰明,他抓住老板的心理,隻幾句話,就掩蓋了自己的“鋒芒”,化解了老板的嫉妒心理。

職場上,老板喜歡以高姿態或低姿態出現,因人而異。但不管你的老板個性傾向高調抑或低調,他們都不喜歡下屬用“比老板更老板”的姿態接人待物。假如你在職場上肆意“出風頭”,姿態比老板更老板,那麼你超越老板的指數越高,你受傷的程度就會越大。小江的故事便很能說明問題:

小江很有才氣,編輯的雜誌很有一套自己的獨特的風格,因此很受歡迎,有一次還得到創新獎。一開始小江還很高興,但過了一段時間,他卻失去了笑容。他告訴一位朋友說,他的上司最近常給自己臉色看。

這位朋友問清楚小江的情況後,指出了他犯的錯誤。原因是這樣的:小江得了創新獎,受到了上級領導的好評,除了新聞部門頒發的獎金之外,另外給了他一個紅包,並且當眾表揚他的工作成績,誇他是塊主編的料。但是他並沒有現場感謝上司和同事們的協助,更沒有把獎金拿出一部分請客。以後,他的上司劉主編從此處處為難他。原來,小江的鋒芒已經蓋過了他的上司,讓他產生了戒備的心理。

其實就事論事,這份雜誌之所以能得獎,小江貢獻最大。但是當有“好處”時,別人並不會認為小江才是唯一的功臣,總是認為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所以小江的鋒芒,當然就引起別人的不舒服了,尤其是他的上司,更因此而產生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權力。為了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作為下級小江自然就沒日子不好過了。遺憾的是,小江不相信朋友的分析,結果三個月後就因為待不下去而辭職了。

一個人如果不鋒芒畢露,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可是,鋒芒太露又易招人陷害。鋒芒畢露的人雖然取得了暫時成功,卻為自己今後的發展招致了隱患,雖然施展了自己的才華,卻埋下了危機的種子。所以,當你在工作上有特別表現而受到肯定時,千萬記住不要鋒芒畢露,否則這份鋒芒會為你帶來人際關係上的危機。

做人真經

為人處世,切忌恃才自傲,不知藏鋒。要知道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因此,適時藏點光芒,既能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從容地觀察形勢,實在是一種聰明之舉。

◎善於伏藏是關鍵◎

做人解讀

《陰符經》上說:“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訴我們,善於伏藏是事業成功和克敵製勝的關鍵。伏藏的智謀有幾種:委婉和順但不因循,稱作委蛇;隱藏起來不顯露,稱作謬數;欺騙敵人,使自己不受損失,稱作權奇。

哲理導航

一個人過於顯露出自己高於一般人的才智,往往會使自己不利,甚至招致外來的攻擊。曆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少。過於暴露,易激起某些人的嫉妒等不便說明的心理,還可能會使對手容易摸清你的虛實,提前準備好防範的對策和措施。

明朝時期的嚴嵩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但不說其曆史功過,隻就其個人發跡過程而言,不能不讓人佩服其伏藏的功夫。

嘉靖中期,夏言為朝廷的重臣,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深為皇帝所器重。

當時嚴嵩在翰林院任低級職務,與當時擔任北部尚書的夏言是江西同鄉。嚴嵩打聽到這一點,就想利用這層關係設法去接近夏言,但幾次前往夏府求見都被轟了出來。

嚴嵩不死心,準備了酒宴,親自到夏言府前去邀請夏言。夏言根本沒有把這個同鄉放在眼裏,隨便找了個借口不見他。嚴嵩就在堂前鋪上墊子,跪下來一遍一遍地高聲朗讀自己帶來的請柬。

夏言在屋裏終於被感動了,以為嚴嵩真是對自己恭敬到這種境地,開門將嚴嵩扶起,慨然赴宴。宴席上,嚴嵩特別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使出渾身解數取悅夏言,給夏言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從此,嚴嵩便得到了夏言的器重,一再提拔他,使他官至禮部左侍郎,獲得了可以直接為皇帝辦事的機會。幾年後,已任內閣首輔的夏言又推薦嚴嵩接任了禮部尚書,位達六卿之列,夏言甚至還向皇帝推薦他接替自己的首輔位置。

然而,嚴嵩是一個極有心計的人,他自始至終都沒有露出一點鋒芒,隻是耐心地等待時機。他表麵上仍然對夏言俯首帖耳,實際是在暗中尋找、製造機會,以便將夏言一下子打倒。

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有一次他下令製作了五頂香葉冠,分賜幾位寵臣。夏言一向反對嘉靖帝的迷信活動,不肯接受。而嚴嵩卻趁皇帝召見時把香葉冠戴上,在冠之外還鄭重地罩上輕紗。皇帝對嚴嵩的忠心大加讚賞,對夏言則很不滿。而且夏言撰寫的青詞也讓皇帝不滿意,而嚴嵩卻恰恰寫得一手好青詞。嚴嵩便利用這個機會,在寫青詞方麵大加研究,同時還迎合皇上的心意,給他引薦了好幾個得道的“高人”。因此,使皇帝越來越滿意嚴嵩而疏遠夏言。

又有一次,夏言隨嘉靖出巡,沒有按時值班。還有一次,皇帝曾命令到西苑值班的大臣都必須乘馬車,而夏言卻乘坐小車。幾件事情都引得嘉靖很不高興,因此,皇帝對夏言越來越不滿。嚴嵩眼看時機已到,馬上一改他往日的謙卑,勾結嘉靖所寵幸的道士陶仲文,一起在皇帝麵前添油加醋地說了夏言許多壞話。

一天,當嚴嵩單獨去見嘉靖時,嘉靖與他談及夏言,並對他們之間的不和略有詢問。嘉靖的話,似乎勾起了嚴嵩的難言之隱,隻見嚴嵩全身顫抖,匍匐在地,痛哭不已。

嘉靖見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子竟然哭得如此傷心,猜想他一定是受了很大的冤屈,憐惜之情驟生,連連催問。看見嘉靖憐憫,嚴嵩反而變得號啕痛哭起來了。

嘉靖既動情又義憤地安慰他:“你不要有什麼顧慮,有朕為你做主,有話盡管說,不要害怕。”這下嚴嵩才裝出深受鼓勵後已無顧慮一般,將平時所搜集到的所謂夏言的種種罪狀添枝加葉、無中生有地一一哭訴出來。嘉靖聞聽,便對夏言由不滿變得惱怒起來,馬上下令罷免了他的一切官職,令嚴嵩取而代之。

當然,嚴嵩的伏藏是反例,卻足可以警示後人伏藏的重要性。一要嚴防像嚴嵩這樣的人,以避免被蒙蔽;二要接受夏言的教訓,為人處世,懂得自保,不可太任性。如果建功立業的時機不夠成熟,矜持甚至裝糊塗、藏機鋒,往往是上上之策。

做人真經

過分善良的人往往不懂得伏藏,以為天下人都同自己一樣善良。結果,以善良待人,反被邪惡傷害,成了邪惡的犧牲品。即使不以打擊對方為目的,僅僅為了不遭對方打擊,也不應天真善良得像一張白紙,將自己暴露無遺,這樣往往使自己陷於被動的境地。

◎先退讓才能取得最終勝利◎

做人解讀

許多人能伸而不能屈,覺得要退讓低頭是比殺頭還難過的事。其實,有時候退讓並不像表麵上看來的那麼簡單,它甚至會比進更有力量,更有殺傷力。

哲理導航

我們不論做什麼事,應罷手不幹時,就要下定決心結束,就要婉轉痛快地退讓。以退讓開始,以勝利告終,是柔與忍的做人哲學中的一條錦囊妙計。

曾國藩曾任欽差大臣鎮壓撚軍,當時劉秉璋作為輔佐軍事的襄辦之官,他獻防守運河之策。於是清軍在河岸修起長牆,阻止撚軍渡過,試圖把他們圍在一個角落裏聚而殲之。李鴻章在江督行署,對此策力爭不可,親自給劉秉璋寫信說:“古代有萬裏長城,現在有萬裏長牆,秦始皇沒有意料到在一千多年後遇到公等為知音。”顯然帶有嘲諷的味道。劉秉璋率萬人渡運河,接到李鴻章的公文,說糧餉缺乏不能夠增兵。

李鴻章事事進行幹涉,並且時常上報情況,條陳軍務,曾國藩很不滿意李的這種做法。等到時間一久,清政府見曾國藩軍無戰功,便想讓李鴻章接替為統帥,曾國藩不忍心離去,便請求留在軍營中繼續效力。李鴻章接任後,急忙派人到曾國藩駐所領取欽差大臣的“關防”。對此,曾國藩說:“關防,是重要的東西;將帥交接,是大事,他不自重,急著要拿去,弄沒了怎麼辦?況且我還留在這裏。”李鴻章派客人百般勸說,讓他回到兩江總督之任上,曾國藩也沒有答應。

這裏有人給李出主意,並調停說乾隆時西征的軍隊用大學士為管糧草的官,地位也與欽差大臣相等。曾國藩故意裝作不懂,說:“說的是什麼?”劉秉璋說:“現在您回到兩江總督之任,就是大學士管糧草的官職呀。”李鴻章又私下告訴他說:“以公的聲望,雖違旨不行,也是可以的。但九帥之軍隊屢屢失利,難道不懼怕朝廷的譴責嗎?”曾國藩於是東歸,從此絕口不談剿撚的事。李鴻章接替為統帥,也沒有改變曾國藩扼製運河而防守的策略。後來,大功告成,李鴻章上疏請求給從前的領兵大臣加恩,曾國藩僅僅得到了一個“世襲輕車都尉”,因此大為惱怒,對江寧知府塗朗軒說:“他日李鴻章到來,我當在他之下,真是今非昔比了!”

回顧曾國藩在處理進退關係問題上,他是該進時進,當退時退。在曾國藩不得已啟程赴兩江總督任之時,途中觀者如潮,家家香燭、爆竹拜送,滿城文武士友皆送至下關。同治八年(1869年)一月九日,曾國藩行至泰安府,忽然接到新的寄諭,所奏報銷折奉旨“著照所請”,隻在戶部備案,無須核議。這等於說,一些人原抓住曾國藩軍費開銷巨大,要審計查賬,現在一紙聖旨就將此事一筆勾銷,不再查他的賬了。曾國藩為此大受鼓舞,認為這是清政府對他的特別信任、空前恩典。諭旨使他“感激涕零,較之得高爵穹官,其感百倍過之”。因而便又有點心回意轉,雖慮“久宦不休,將來恐難善始善終”,但不再要求辭職了。這樣一來,曾國藩心頭的一塊石頭落了地,而且看書的勁頭更足了,轎中、宿店的旅途之中,他將《戰國策》《左傳》反複閱讀,目的是在進見皇太後、皇上之時,陳述自己的中興大業之策。

曾國藩一生中幾進幾退,但每次麵對困境時他都能冷靜麵對,從容找到出路,這大概就是他之所以能在官場中縱橫數十年的資本吧!

巧妙施退,看似容易,做卻不易。

有一次,世界著名滑稽演員侯波在表演時說:“我住的旅館,房間又小又矮,連老鼠都是駝背的。”那家旅館的老板知道後十分生氣,認為侯波詆毀了旅館的聲譽,如果不公開道歉的話就要控告他。

於是侯波在電視台發表了一個聲明,向對方表示歉意:“我曾經說過,我住的旅館房間裏的老鼠都是駝背的,這句話說錯了。我現在鄭重更正:那裏的老鼠沒有一隻是駝背的。”

“連那裏的老鼠都是駝背的”,意在說明旅館小而矮;“那裏的老鼠沒有一隻是駝背的”,雖然否定了旅館的小和矮,但還是肯定了旅館裏有老鼠,而且很多。侯波的道歉,明是更正,實是批評旅館的衛生情況,不但堅持了以前的所有看法,諷刺程度更深刻有力。

還有一個故事是說,英國牛津大學有個名叫艾爾弗雷特的學生,因能寫點詩而在學校小有名氣。一天,他在同學麵前朗誦自己的詩。有個叫查爾斯的同學說:“艾爾弗雷特的詩我非常感興趣,它是從一本書裏偷來的。”艾爾弗雷特勃然大怒,非要查爾斯當眾向他道歉不可。

查爾斯想了想,答應了。他說:“我以前很少收回自己講過的話。但這一次,我認錯了。我本來以為艾爾弗雷特的詩是從我曾讀過的一本書裏偷來的,但我找到那本書翻開一看,發現那首詩仍然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