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 韓趙之爭(1 / 2)

向洪七公拜師失敗,趙與願鬱悶了好多天。等從失落的情緒中擺脫出來之後,他下定決心,打算離開臨安另訪高人,非要學一身出類拔萃的武功不可!

不過說歸說,真要去做的話哪有那麼簡單!

身為燕王獨子,要是他離家出走,首先就過不了老燕王這一關。以前在趙與願兩歲之時,他娘老燕王妃撒手西去,從那以後,老燕王就擺出了一副要和他相依為命、廝守終生的架勢,對他寵愛非常,隻要是他提出來的要求,沒有不被滿足的,而且寧宗皇上至今都沒有子嗣,所以對他兄弟老燕王的獨生愛子也是異常關切,時不時地召他入宮覲見。

可想而知,被兩位南宋最有權勢的人物貼身關懷,妄想偷偷離開臨安的難度會有多大!

在王府裏憋悶了一些日子,等逐漸平靜下來,趙與願整理一下思路,覺得也不必一門心思練武,完全可以在練武的同時把南宋的冶煉技術發展發展。根據曆史記載,再過十二年,蒙古人可就要打到南宋的家門口了,雖然目前還不知道自己能在這場戰爭中起到多大的作用,但如果能提升一下南宋軍隊的武器威力總不會是一件壞事。

打定了主意,趙與願當年的圈錢惡習又開始發作,想著把大批鐵匠圈起來,集中搞技術攻關,先把優質鋼材搞出來。對技術他是一竅不通,當顧問卻是得心應手,深知如何引導別人按照他的思路自發自覺地走下去。想當年,鬼手超就是靠這個混飯吃的!

趙與願手底下有一個三十多歲的老太監,叫做張保,是老燕王妃留下的人,也是她老人家留下的不多幾樣東西之一。張保得了他的指示,出去四處活動,還私下會見了臨安知府吳啟德,讓他幫忙抓一些鐵匠回來。

宋金兩國交戰多年,至今仍不太平,所以現在民間鐵器的冶煉、買賣均會受到官府嚴格管製。吳啟德這個人很是圓滑,他不想做違法的事,卻也不願得罪燕小王爺,於是表麵上唯唯否否,假意答應張保,一轉身就把這事兒捅給了知樞密府右丞相趙汝愚。

趙汝愚是楚王趙元佐七世孫的旁支,要是論起輩分來,趙與願還得管他叫叔祖,不過和燕王府的權勢相比,這種旁係子弟當然要差了許多。吳啟德是趙汝愚親手提拔起來的官員,這二人都屬於儒學一派,為人做事正經無比,看不得一點出格的事情,哪怕是燕小王爺。

這天散朝之後,趙汝愚親自登門拜訪,把小燕王想要抓幾個鐵匠的事兒告訴給了老燕王,雖然是以玩笑的口氣說出,卻讓老燕王衝衝大怒,把趙與願叫來,當著趙汝愚的麵好一頓訓斥。

就因為這事兒,趙與願一怒之下,決意幫助那個臭名昭著的韓侂胄早日上台!

世人都說韓侂胄是個奸臣,實際上韓侂胄不過是因為打擊儒學勢力不遺餘力,這才得罪了一幫筆杆子,從他後麵做的事來看,還是頗有可圈可點之處的。韓侂胄是趙汝愚的政敵和死對頭,但是現在的官職還隻是個小小的樞密院都承旨,並沒有執掌朝政大權。此人人品雖差,卻好在極為聽話,不像吳啟德那般死板,搞得趙與願很不爽,而且如果不是韓侂胄,那位學狗叫的趙師擇肯定是當不上臨安知府的,也就幫不了趙與願什麼忙。

說起來,趙汝愚多年為相,又在擁立寧宗登基一事上立有大功,照理說是很難扳倒的,但是他在對待儒學的態度上犯下了一個錯誤,那就是主張提倡儒學、重用朱熹等理學名家,這可是和最高領導的意願背道而馳的!朱熹那夥人整天在朝堂內外叫喊著“存天理,滅人欲”、“攘外必先安內”,先不說這些人有多麼高的思想境界,卻無疑在客觀上催生了一大批投降派,寧宗雖然庸碌無為,也被這些唐僧一般的人給惹煩了。盡管汝愚大叔精明練達,但是既然站錯了隊,最終也就難以避免他的悲劇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