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 大名會議(1 / 2)

趙與願見到眾人的反應,這才知道飛書所言非虛,原來山東這些草莽之士的確是將“趙與願”這三個字放在神壇上來祭拜的。

細細一想似乎也不出奇,凡我大宋子民,有誰不盼望南宋朝廷能夠振作起來一舉收複北宋故土、完成國家統一?對於山東這塊土地上的老百姓來說,其渴盼王師之心更是熾熱。然而在小燕王之前,朝中一向是主和派占了主流,倡言收複的大臣沒有幾個夠分量的,因而也就無法構成官方言論。自從當年他在臨安吟出那首短詩之後,在韓侂胄有意無意的大力推動之下,此詩迅速流傳大江南北、黃河兩岸,被老百姓看成是大宋王朝向金人宣戰的先兆,而他也就成了喊出這個口號的第一人。

以趙與願的後世經驗來看,中國的“第一人”不是那麼好當的,往往到最後就成了某些別有用心的野心家的犧牲品。他不知道韓侂胄這廝花大力氣宣傳自己的短詩是冒著什麼壞水,總之不讓他如願就是了。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韓侂胄的運作還是很成功的,果然造就了自己的一世英名,說起來還要謝謝他一聲。

等趙與願把自己的經曆向眾人一解說,沒費多少口舌就取得了這些粗豪漢子的信任。如今普天之下都在猜測燕小王爺的行蹤,而他口述的真實事跡雖然是眾多光怪陸離的傳聞當中最平淡的一個,聽起來卻最合理。

群雄重新上前與趙與願見禮,誠惶誠恐地表達了對他的怠慢和得罪之處。

說實話,被這些人一攪和,趙與願未能及時趕回成州主持大局,還不知趙柬能否妥善應對吳曦的叛亂,所以他對飛書等人的烏龍也頗為生氣,但事已至此,責罵也是無用,可能還需要依靠這些人的力量去補救一二。

一番晤談之後,趙與願覺得這些好漢們雖說身在綠林,仍然心懷故國,還是值得爭取的。

為了把這些人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他把自己多年來的思想成果向眾人進行了描述,這可以說是對大宋政治、軍事、民生形勢最為精辟透徹和高屋建瓴的詳細分析,徹底打消了存在於大多數人頭腦當中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和主張,並通過這些人逐漸傳播開去,影響至深,初步為大宋帝國的崛起奠定了一個模糊的思想基礎。

這次會談在曆史上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史稱“大名會議”。

在會議上,趙與願向眾人做了重要發言,著重指出以下三點:

第一,大宋與金人的戰爭是一場持久戰,這取決於雙方的實力對比和當前國際國內的戰略形勢。目前我們的經濟實力超過金人,足夠支撐一場或是更多的收複戰役,但是軍事實力上的差距會使我們的經濟優勢在一次次的失利當中消耗殆盡。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需要以既成防線為基礎,與金人大搞軍備競賽,在鍛煉自己隊伍的同時,拖垮金人的國內經濟。長期抗戰,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有些同誌不理解什麼是硝煙,那我換個說法,就是說一場沒有“嗖嗖”之聲的戰爭。

第二,我們不能幻想速戰速決,或是滿足於一兩場戰役的勝利,或是陶醉於三四路故土的收複,我們應當著眼於未來。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集中精力搞國內建設,避免與外國,也就是金人開戰,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還需要去團結金人、支持金人,引導他們掉轉槍口與我們未來最大的敵人——蒙古人開戰。作為一個良好的軍事緩衝區和新式武器的試驗場所,金國將會是我們最可靠和最堅實的盟友及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