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煮茶夜談(中)(1 / 3)

此時,由早上便開始下的大雪並沒有停下,隻是由紛紛揚揚變成了飄零散落,但整個長安的屋頂,樹枝,則早已被大雪壓滿枝頭。

除了街道上來往的行人多,還有長安本有的城防城衛鏟除了雪外,整個長安一片銀裝素裹,雪白景像。

來往的行人呼吸著清冷新鮮的空氣,大口大口呼著熱氣,有怕冷的早已全身棉衣,還跺腳取暖了。

江碧海和尹文峰眼前的大興善寺,自然也是銀白一片,有一種另人不同的滋味。

他在長安的兩年多,都是忙著藥店抓藥,要不就心係在兩個好兄弟身上,也是第一次來大興善寺,否則的話,便不用尹文峰問路那麼麻煩。

大興善寺,始建於晉武帝司馬炎泰至泰康年間,曆經二十四年,方初具規模,且最開始並不叫大興善寺,而是初稱遵善寺,原意在循規蹈矩,行善濟世。到隋文帝楊堅開皇二年,又在遵善寺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葺擴建,因寺院在都城大興城的靖善坊中,故方始易名為“大興善寺”,旨在大力弘揚佛法,抑惡揚善。

不難看出,在隋朝時,長安佛教盛行起來,才有了擴建更名為大興善寺的行動,也因此曾吸引得由印度來長安傳教及留學的僧侶,曾在大興善寺內翻譯佛經和傳授佛家密宗。這其中,隋文帝開皇年間時,印度僧人那連提黎耶舍等人曾先後來到長安,落腳掛單於大興善寺內傳經授法翻譯佛經。

在現時天子唐皇李隆基繼位初年,即開元四年至八年間,號稱“天元三大士”的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也到此傳授佛教密宗,大興善寺因此成為長安翻譯佛經的三大譯場之一,與玄奘的慈恩寺譯場、義淨的薦福寺譯場相並稱。不空法師在這裏傳法、灌頂弘揚密法,被世人稱為密宗發祥地。

若不是江碧海不太留意長安的大小寺院,怎可能不知道大興善寺,這也容易理解一塵為何會落腳到大興善寺中了。

兩人在寺門口,向知客僧報上要尋訪化名為皎然的一塵和尚後,或許因皎然和尚還有點名頭,其中一個知客僧正好知道皎然的掛單落腳所在,並不向裏通報,直接便一臉笑意的帶他們朝裏行進,邊走邊參觀的朝皎然住所而去。

整個大興善寺沿正南正北方向呈一字形排列在中軸線上,從入寺門開始,依次是天王殿,內供有大肚開口笑彌勒菩薩,看得略有點點愁容的江碧海一下子眉毛都舒展了不少。

然後便是大雄寶殿,內供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十八羅漢以及地藏菩薩;觀音殿,內供明雕檀香千手千眼菩薩一尊;過此時江碧海兩邊張望下,又看到子東西禪堂。

隨著一路行來,三人包括知客僧在內,經過了天王殿,大雄寶殿,三佛殿,菩薩殿,說法堂,羅漢堂,議事堂,幾乎是等若參觀了下大興善寺般,最後方來到了皎然所掛單借住的佛學院。

對外化名是皎然的一塵和尚,在佛學院掛單所住也是獨門獨院,獨有一間禪室,在看到江碧海和尹文峰兩人時,先是大喜過望,繼而一下子愣住了目瞪口呆。

尹文峰知道這佛門知交愣住的原因,先揮退了知客僧,然後領著江碧海進入禪室,掩住房門,這才哈哈笑道:“一塵,是不是忽然奇怪有我兩個我出現?”

一塵和尚顯然仍弄不清是怎麼回事,愕然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尹文峰並不回答,朝江碧海望去。

江碧海凝神之下,將周圍探察了下道:“沒有外人,剛才的知客僧顯然很是守規矩,已經遠遠離去了。”

“好,那我們就拿下麵具吧。”尹文峰哈哈一笑,當先取下了自己臉上使他化身為陸羽的麵具,露出本來麵目。

與此同時,江碧海也取下了化身尹大哥仙境傳人的麵具,露出了他的本來樣子。

“這是……”一塵和尚目瞪口呆的表情掩去大半,卻仍是一副疑惑不解的樣子。

尹文峰哈哈笑道:“一塵,你應該是頗有慧根的,還猜不出來是怎麼回事嗎?”

一塵這才完全確認尹文峰才是與他相交多年的那個仙境傳人,卻仍不解道:“尹兄,你這是演的那出,完全把小僧給弄糊塗了。”

“此事說來話長。”尹文峰當先盤坐到禪院其中一個蒲團上道:“要慢慢的說,才解說得清楚。”

一塵和尚笑了起來道:“既然要慢慢的說,機會難得,先把茶具擺上,我們到後園去,就著雪景,煮茶品茗何如?”

尹文峰一躍站起身來,欣然道:“正有此意,若不是你信上言明,備有茶具妙茶好水,我怎麼如此巴巴的趕來。”

******

三人於禪房後的小院圍坐在一起,點燃一爐炭火,然後由尹文峰操持,將一塵和尚貢獻出來的早就備好的茶鍋,經燙洗後,置於炭火上,慢慢燒煮起由一塵和尚命人收集的各勁鬆枝頭新下的初雪。

大雪初停,天地雪白,炭火紅旺暖人心,照映得現在功力全失的尹文峰也一臉寫意享受的樣子。

在等水開,投茶煮味的簡空,由一塵和尚先拉開了疑惑的問道:“現在可以說說了,究竟剛才是怎麼回事?怎麼你仍是一副陸羽麵具的樣子,卻讓這位小兄弟扮作你?”

尹文峰歎了口氣道:“說來話長,想必最近的江湖傳聞,關於我的,一塵和尚,你應該聽過不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