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譚嗣同(2 / 2)

當天,就有人聽說之後,前來瞻仰。

甚至有很多人想要留下來,在這裏學習,要在這裏進步。

學校的學生本就沒招滿,林安鬆自然不會拒絕。

接下來的日子,每天都有人過來,但是每天也有人失望而離開。

他們看到少年中國說,心情激蕩,熱血沸騰下,要加入學校。

但是幾天之後,沸騰的血液冷卻了,一想到留在這裏,無法參加科舉,與他們的人生目標大相徑庭,隻得離開。

除了學生外,也有一些老夫子聽聞之後,前來觀看。

這些人,有的認同,有的卻是搖頭,說林安鬆大放厥詞。

對於這些人,林安鬆不在乎他們的看法。

他在意的是,那些思想已經在轉變,在進步的人。

中國,落後的不僅僅是國力,還有被禁錮的思想。

需要他們來解開。

幾天後,林安鬆終於等到了一個人。

譚嗣同,戊戌變法中遇害的六君子之一。

是參與戊戌變法中最讓林安鬆敬重的一人。

本來戊戌變法失敗後,他是可以和梁啟超康有為等人一起逃出去的。

但是他沒有逃走,願意用自己的鮮血,喚醒人民。

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雖有才學,但是在這氣魄上,卻是遠遠比不上譚嗣同。

譚嗣同也是官宦子弟,他老爹是湖北巡撫,大清朝的封疆大吏。

被捕後,譚嗣同在獄中留下了一首獄中題壁詩。

望門投止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功罪後人論。

比起梁啟超,譚嗣同的氣概是有了,但是文采卻是不如梁啟超。

逃往日本的梁啟超得知譚嗣同寫下這首詩後,將後麵兩句給改了。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不過,梁啟超的這一句我自橫刀向天笑也是抄襲太平軍秦王苗沛森的一首詩歌。

但是梁啟超這一手題壁詩被他一改,氣勢就完全不同了,就算苗沛森的那首原詩《秋宵獨坐》也大不如。

戊戌變法的這群人,才學有,思想也是當今中國最為開放的一群人。

但是他們都是底層上來的,就算譚嗣同這個官二代,從小到大並沒有在廣場上混過,大多都在遊學中。

他們的政治智商都很低,完全無法和清朝的那些已經在官場臣服數十年的人相比。

他們提出的變法是好的,但是太過激進,手中還沒權。

這群人中,官職最大的康有為,也隻是一個六品的小官,拿什麼和那些一品二品三品的大員鬥。

戊戌變法之所以失敗,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他們這群人的不成熟,急功近利。

雖然,譚嗣同有很多的不足,但這並不妨礙林安鬆欣賞他。

林安鬆心中是很希望譚嗣同留下來的。

他的才學是比不上梁啟超,但是他比梁啟超更能感動身邊的人。

他被捕入獄後,他的好友大刀王五甚至要去劫法場。

他是晚清的思想家,政治家,但是身上卻有這江湖兒女的豪氣。